七月盛夏,走進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一望無際的玉米抽穗揚花,植保無人機盤旋作業,廣袤的黑土地上生機無限。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短短一年時間,梨樹縣在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足音鏗鏘、成績斐然。
推進黑土地保護 夯實可持續發展
“一年來,我縣與中科院合作高質量完成了萬畝‘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梨樹示范區’建設任務,形成了集種子、農機、農技為一體的科技研發推廣體系,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爭取到了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項目,為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梨樹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英男說。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5強縣之一的梨樹縣,正是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一年來,“梨樹模式”不斷創新農業科技研發應用模式,以科技為支撐,率先在東北黑土區實現了秸稈全覆蓋技術“國產化”、免耕播種機具“中國化”、耕作技術推廣“系統化”。
“從理念上來看,‘梨樹模式’體現著我們的黑土地利用和保護;從技術來看,對比傳統耕作技術,它是顛覆性的。以前耕種前地里不能殘留秸稈,現在是在滿地覆蓋秸稈的條件下播種。這樣的耕作方式,是耕作制度的一場‘革命’。”梨樹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說。
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今年,梨樹縣將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打破農戶間土地界限,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單元,全程機械化操作,最大限度發揮農機具作用,整縣推進實施“梨樹模式”。
同時,將農資采購、農機作業、人員配置和資金使用率發揮最大化,率先實現現代農業標準化、機制化、信息化和契約化。通過農業數據監測平臺,利用農業遙感技術和農業大數據技術,為實施者提供田間管理決策,在耕、種、管、收四大環節按時提醒,作業效果全程可見,解決種植風險問題。
“未來農業發展模式將會從‘機械化’進一步過渡到‘智能化’,將會是‘智慧農業’‘指尖農業’,新農民可以動動手指就完成生產活動。”王貴滿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
截至2020年,梨樹縣農機大戶數量超過320戶,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3.6%。全縣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超過200萬畝,在東北四省區設立了“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示范基地101個,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超過5000萬畝。
科技推廣加速示范應用
在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指揮中心大屏上,梨樹縣41個點的土地監測情況一目了然。省內外農業專家在線服務,實時給出指導意見,第一時間發送到農民手機里。如今,梨樹縣以實驗站為平臺,匯聚了多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國外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展科研工作,科研人員達130人,每年完成10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和近20項試驗研究項目。
把科研人員論文寫在梨樹大地上。近年來,梨樹縣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4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每年30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50多名博碩研究生在梨樹從事教學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
一年來,梨樹縣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科技聯盟+科技小院+農技推廣站+示范戶”的推廣新模式,實現了農業新技術、新機具的全程示范推廣。
“今年,我們要培育‘梨樹模式’的研發團隊。通過梨樹研發基地和在東北四省區建立的101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示范基地,吸引科學家。科學家也帶著他的團隊,開展項目科技研究。”王貴滿說。
據了解,梨樹縣將實施“三個一”工程,全縣抓10個300公頃示范基地、100個100公頃示范基地和1000個10公頃以上示范基地,促進“梨樹模式”全面推廣。
規模化經營 助推農民增產增收
“一年來,圍繞因地制宜探索農業合作化道路,我縣探索了‘合作社+糧食深加工企業+金融+保險’的運營模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三產融合示范點,推進‘合作社+養牛’發展新模式;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百名碩博進百家合作社’行動,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張英男說。
從2007年到2021年,從對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攻關探索到打造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梨樹模式”,十幾年間,“梨樹模式”從不被農民接受到面向全國推廣,積淀了漸漸“黑”起來的農田和越來越多的認可。
“總書記的話為我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一年來我們不僅加入了‘糧食銀行’,還整村推進土地規模化,擴大‘梨樹模式’種植面積,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做好現代農業帶頭人,讓農民早日奔小康。”想起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滿懷激動地對記者說道。
“今年,我縣計劃以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寧浩家庭農場為藍本,全力推動162個示范合作社、77個示范家庭農場建設工作,力爭到2023年實現鄉鄉有聯合社。同時,創新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耕種防收’等全生產環節服務,計劃今年成立200個以上大型服務組織,到2023年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王貴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