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松山鎮堅持發展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以破解群眾的“急難愁盼”為出發點和落腳地,盯著目標干、奔著問題去、圍繞需求改,著力鋪好發展路、致富路、民生路。
一、案例背景
松山鎮位于磐石市東南部,是省級生態鎮、革命老區。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產業發展裹足不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成為了制約地方發展的“中梗阻”,更是群眾的“心頭病”。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松山鎮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著力發揮牽引集成作用,集聚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通過建強基層組織、發展特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完善服務機制,將破解“急難愁盼”的“真功夫”轉化為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動能。
二、主要做法
(一)以“干群眾所盼”集成新發展理念,鼓足群眾的“錢袋子”。圍繞強村富民目標,以靈芝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全力推動靈芝產業園項目落地見效。為啃下土地流轉的“硬骨頭”,紅旗村黨員干部帶頭用自己的2畝地置換農戶的1畝地;為破解企業用工難題,全鎮10個村黨支部組織100多名黨員干部和志愿者義務出工;為搶抓工期,鎮黨委成立工作專班協調農業、電力等部門為園區建設提供要素保障。松山鎮靈芝產業園區的建成帶來的是一筆極為可觀的“經濟賬”,園區年產值達2400萬元,農戶每年的土地收益達到15.6萬元,全鎮11戶產業大戶領辦靈芝大棚50棟,增收250余萬元,農民通過在園區務工增收150余萬元。
(二)以“化群眾所愁”集成新治理標準,扮靚群眾的“家門口”。整合涉農項目和資金,投入1200余萬元先后完成興農村、愛耕村、前進村等6個村的邊溝、巷路、路燈、瀝青鋪設等18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了新民村平安—南屯3.2公里“斷頭路”建設,新建橋涵9座,消除暢返不暢路段12.8公里。在鎮區,新鋪設瀝青路面3000平方米,新建邊溝1000米,常態開展經商秩序集中攻堅行動,城鎮品位和承載能力有效提升。在村屯,栽植苗木4.1萬株,打造高標準綠化屯12個,清理黑臭水體河道8.7公里,為138戶群眾新安裝鐵藝圍欄2000余延長米。廣泛開展美麗庭院、干凈人家評選創建活動,激發群眾共建共享活力。
(三)以“解群眾所難”集成新便民平臺,打造群眾的“打卡地”。投入30余萬元完成愛耕村村部改造工程,建成了吉林地區首個村級紅色歷史展館。依托域內豐富紅色歷史資源,先后打造了3個鎮級紅色教育基地。采取“3+1+X”模式,進一步豐富村部服務功能。投入15萬元完成3個村的電商服務站建設,投入5萬元在石門子村試點建設村級養老幸福院。全面實行即辦、領辦、代辦等制度,統一設置的服務窗口實現了“一站式”辦結,先后幫助群眾辦理各類服務事項1000余件。按照一村一品原則,圍繞各村特色先后打造了以“紅色文旅”為主題的愛耕村等7個特色化村部,雙線黨建示范帶和鄉村振興示范帶實現有機融合發展。
(四)以“急群眾所急”集成新服務機制,捂熱群眾的“心窩子”。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活動,梳理出交通建設、創業扶持等7個領域11個問題清單,掛圖作戰,對賬銷號,推動一批實事好事落地。組織村集體購買10臺秸稈打包機免費開展秸稈打包服務,破解群眾“種地難”問題;協調銀信部門采取代辦領辦方式為12戶肉牛養殖戶發放貸款323萬元。組織機關干部和社會愛心人士籌資11000余元資助33名品學兼優的中小學生;發動全鎮各級黨員干部幫助完成鰥寡老人、留守兒童“微心愿”76件;穩步擴大臨時救助等覆蓋面,先后為42戶群眾發放臨時救助、大病救助資金9.8萬元,切實解決了群眾生活難題。
三、取得成效
一是建強了基層組織。通過建強基層黨建陣地,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村級黨組織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集體與群眾“雙增收”,徹底消除了集體經濟5萬元以下村,10萬元以上村占比達到60%。二是推動了振興發展。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為鎮村發展提供了“硬件”支撐。通過大力發展靈芝、肉牛兩項強村富民產業,為鄉村振興發展積聚動能。三是凝聚了民心民力。通過黨組織的有效引導,村民自治水平顯著提高。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