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輝南縣特殊教育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要求,開展送教上門活動,為重度殘疾兒童開啟了一片陽光天地。
一、案例背景
讀書上學,對于健康的適齡兒童來說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可是對于患有重度殘疾的兒童來說,正常讀書上學卻變得觸不可及。為讓那些因生活不能自理,無法到學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殘疾兒童同樣擁有享受公平、高質量的教育權利,輝南縣特殊教育學校積極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已實現全縣14個鄉鎮(街道)全覆蓋,為重度殘疾兒童與文化知識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
二、主要做法
(一)送教上門傳力量,育人使命“筑”起來。全面評估,認真篩查,明確對象和原則。根據摸排名單,對每一名適齡特殊兒童進行鑒定評估,全面了解殘疾兒童的現有狀況,依據“家庭自愿、定期開展、免費教育”原則穩步推進。科學謀劃,分類建檔,領導包組落實。成立送教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制定送教工作制度,全面建立送教上門工作檔案,建檔率達100%。注重過程,積累資料,完善教學內容。送教教師與送教學生有效結對,實施一生一案,著重把握每名殘疾兒童特點,采用個性化家庭教育訓練方法,通過“一對一”“二對一”“多對一”教學方式,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家學習和生活情況。關心關愛,有效康復,提高生活能力。送教過程中,通過為特殊兒童辦理助學補助、將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學生帶到社區公共場所進行康復訓練等一系列措施,讓他們享受到特殊教育的實惠,筑好送教工作最后一道屏障。
(二)送教上門護成長,有愛傳遞“暖”起來。以發展殘疾兒童的教育潛能,提高認知能力、適應社會能力為宗旨,針對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心理特點和殘疾類別,制定切實可行的差異化教育計劃。一是送去課程,讓學生掌握基礎性學科知識與生活技能常識。二是送去康復,教師們有效利用多種康復教學手段,多樣的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對學生進行康復訓練。三是送去溫暖,對送教學生開展生活、學習、社會實踐等方面的關懷活動,讓兒童們健康快樂成長。四是送去經驗,總結個體化康復教育經驗方法與學生家長分享,助力家庭教育,達到家校共育的目標。
(三)送教上門拾信心,收獲希望“樹”起來。聚焦“特有所育、學有所教”,特教教師根據學生殘疾特點和程度,精心準備教育服務課程,切實為全縣53名殘疾兒童送知識、送溫暖、送希望。一是送教內容“量身定制”。10歲的博博同學,動作能力不強,肢體協調差。王心佳老師結合他的身心特點為其“私人定制”專屬課程,利用拋接粘粘球加強粗大動作的訓練,減弱肌張力,改善動作機能。二是送教方式“喜聞樂見”。14歲的晗晗同學,先天性腦損傷布羅卡區發育不完善,無語言能力,針對這個醫學難題,于月華老師多次請教北京、重慶等地言語康復教授為她尋求啟音妙招。三是送教成果“初見成效”。17歲的航航同學,認知能力差,不能辨別顏色和數字,宗晶老師每次送教都會用各種顏色的水果以引導他對顏色和數字認識。如今,他不光可以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對顏色的敏銳度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三、取得成效
一是進一步滿足了特殊教育兒童受教育需求。結合工作實際,突出特色和亮點,依托特教隊伍建設,通過“送教上門”讓殘疾兒童在教育改革發展中更有獲得感。二是進一步開發了特殊教育兒童潛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為不同類別的殘疾兒童提供適合的教育,充分發掘殘疾兒童健全部分的潛能,已有7名學生通過送教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就讀,讓他們重新找回自信。三是進一步探索了特殊教育兒童學習方式多樣性。總結送教經驗,開展課題研究與個案研究,定期對家庭相關人員進行康復知識技能培訓指導,增強家長對孩子康復的水平和信心,提高送教上門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