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委組織部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組織全市各村開展了“開門第一事”活動,用擔當作為贏取黨心民心和群眾口碑,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增進群眾福祉。
一、案例背景
白城市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新形勢下,著眼鞏固深化村“兩委”換屆成果,把“開門第一事”活動作為積極回應群眾關心關切的突出抓手,推動村級黨組織迅速進入“實干模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對村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更加信任。
二、主要做法
(一)開門問策,把實際問題“兜”上來。走訪全入戶,村級黨組織按照黨員戶、困難戶、信訪戶、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致富戶“五必訪”原則,開展大走訪6257次,確保村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座談全覆蓋,組織召開工作座談會1000余次,聚焦辦好換屆后續事、發展致富事、為民服務事、基層治理事“兜”出群眾建議1500余條。事務全排查,結合“送學”“講學”“送溫暖”活動,排查基層群眾收入保障、子女教育、住房安全和看病就醫等實際問題4817件,激活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
(二)開門踐諾,把履新承諾“亮”出來。圍繞實事科學定諾,對走訪中摸排的問題、征集的建議,一一梳理,逐一登記建檔,召集村“兩委”集體商議并征求鄉鎮黨委和包村領導、駐村工作隊意見,科學合理確定“開門第一事”。面對群眾公開承諾,重點圍繞班子建設、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村屯環境等事項梳理各類實事項目1171個,多渠道公開履職踐諾,主動接受公眾監督。激勵干部如期踐諾,將各村(社區)承諾匯總形成“承諾清單”,由鄉鎮黨委審核把關,建立承諾監督機制,明確市、縣、鄉三級監督責任,保障承諾既符合基層中長期發展規劃,又著眼解決當前民生熱點難點問題。
(三)開門干事,把好事實事“辦”起來。聚焦振興發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解決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5000余個,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庭院經濟覆蓋23.2萬戶、實現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聚焦“急難愁盼”,籌集資助資金568萬元,資助家庭困難學生1.2萬人;針對有的脫貧戶年老體弱購藥不便問題,建立藥品代購機制和用藥臺賬;排查農村房屋30萬戶,改造危房1948戶;開展水質檢測2587處,維修改造管網472處,保障了飲水安全。聚焦基層治理,全域推行“黨建+網格”治理模式,推出黨建引領農村互助式養老、“幸福積分”超市等服務載體,開展黨員志愿服務3000余次,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3656件,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四)開門評效,把工作實績“賽”起來。開展效果評定,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標準,發放《“開門評效”群眾滿意度測評單》1.8萬份,由鄉鎮黨委逐村對村“兩委”干部“開門第一事”成效進行測評,群眾滿意率90%以上。完善考核評價,將承諾完成情況作為村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村“兩委”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報酬發放、評先評優、選拔任用依據。加大宣傳引導,靈活運用報刊、公益廣告、理論研討、互聯網新媒體等多種手段,刊發各類報道300余篇,廣泛宣傳“開門第一事”的做法經驗和實際成效,激勵村干部隊伍干事創業。
三、取得成效
一是改變了工作作風。“開門第一事”讓群眾看到了村級黨組織為群眾辦實事的決心,增進了干群關系,提高了村級黨組織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夯實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二是解決了群眾難題。“開門第一事”是“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農村的實踐載體,通過合力解決群眾訴求,增強了基層黨組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三是推動了工作開展。“開門第一事”在全市迅速推開、成效凸顯,在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為民服務方面發揮了實效,同時將好的實踐轉化成制度優勢,實現了制度與實踐的零距離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