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解決老年人的就餐難題,采用“市場化運營+政府補貼”的運作模式,持續加大市民食堂建設力度,切實讓廣大市民享便利、得實惠。
一、案例背景
目前,梅河口市人口70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15.2萬人,老年人口占比21.7%,如何有效應對老齡化趨勢,更好服務保障好老年人生活,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數,成為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市民政局主動履職、積極作為,扎實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創新打造市民食堂,突出公益屬性,價格實惠、兼顧微利,有效破解了老年群體就餐難、困難群體就餐貴、新增及反流單身人員無處就餐等問題,服務人次達200余萬。
二、主要做法
(一)前期摸排廣選址,后期分片再拓展。租賃了位于中心商貿區的聯通公司辦公樓,以改建的方式建設市級市民食堂,總投資580萬元,建筑面積達600平方米。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市民政局在了解到居民用餐需求量不斷增加,市民食堂的承接能力受到嚴重考驗的情況下,以減少居民就餐距離,提供“家門口”的營養配餐為目的,通過前期踏查,中期試驗,后期回訪等三種形式,又先后依托網格黨群服務站陸續在8個社區開設了10所便民食堂,以定點配餐的方式,滿足了居民分片就餐的需求。實踐中,居民帶著就餐卡就可以到市民食堂或便民食堂進行就餐,菜品質量一致,服務水平一致,居民滿意度更高。
(二)普惠套餐微盈利,政府補貼暖人心。市民食堂以“普惠+重點保障+政府扶持”為模式,堅持微利運營,面向全體市民服務,重點保障老年人、特困人員、低保人員、殘疾人、脫貧攻堅戶等五類特殊群體。今年以來,市民食堂的就餐方式采取三餐制模式,設立6元、7元、10元三檔套餐。就餐方式分為堂食和外帶兩種,堂食以自助為主,水餃、小籠包、中餐(10菜一湯兩種主食)為10元標準,外帶主要有麻花、饅頭、玉米餅等品種,滿足不同人群的飲食習慣。同時,市政府為特殊群體就餐還設置了專項補貼,分別是:65—69周歲老年人在食堂就餐每日可享受3元補貼;70(含70)周歲以上老年人在食堂就餐每日可享受5元補貼;其它四類特殊群體在食堂就餐每日可享受5元補貼,徹底減輕了特殊群體的就餐壓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現在70歲以上老人,每天只花1元錢就可以在市民食堂買到6個饅頭或1袋酥餅,居民充分享受了發展成果,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三)量化考核重服務,群眾滿意贊譽高。市民食堂開辦以來,受到媒體和群眾的廣泛關注。為提升菜品質量、提高服務水平,市民政局把市民食堂菜品和服務的評判權交給服務對象,組織市民為菜品質量、服務內容、服務態度進行打分,促使菜品種類不斷更新、菜品質量不斷增強。不斷開展員工工作能力培訓,服務能力測驗,持續提升服務人員素質,居民還可以用“小小意見簽”對市民食堂各項服務內容提出新要求。組成專班隊伍,定目標、定人員、定時間、定獎懲,做到一切工作具體化,責任落實高效化,不斷增強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三、取得成效
一是民生政策實施提供了優質生活。市民政局聚焦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建設市民食堂,特殊人群就餐難題得到有效破解,切實提高了廣大市民特別是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二是養老政策拓展提升了幸福溫度。在黨建引領下,政府發揮財政補貼兜底作用,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設立普惠型食堂和專屬補貼,推動發展成果共享,走出了養老服務發展新路。三是惠民政策落實實現了名片效應。通過建設市民食堂,不僅提供了100余個就業崗位,增加了居民工資收入。同時,樹立了城市文明形象,帶動越來越多的人來梅居家創業,拉動了人口指數的增長,促進了居民消費,為打造宜養、宜游、宜居、宜樂的人居城市再添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