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吉林大學聚焦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致力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結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師生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力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案例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列為國家戰略,是關系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的國家總體布局,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基于以上認識,吉林大學作為國家在東北布局的重點高校之一,義不容辭地投入到國家改革和發展建設中,在總結脫貧攻堅戰成果基礎上,有效銜接做好對口幫扶對象吉林省通榆縣鄉村振興工作,為鄉村振興新征程貢獻吉大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為通榆鄉村振興擘畫藍圖。學校高度重視對口幫扶工作,學校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制定《定點幫扶通榆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重點對未來5年的幫扶工作進行全方位部署和謀劃。學校黨委書記姜治瑩和校長張希多次前往通榆縣實地調研對口幫扶工作成效,考察鄉村振興階段性進展。
(二)發揮科技優勢,為通榆鄉村振興提質增效。通過技術研發、校地合作等多種形式為通榆鄉村振興提供吉大方案。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同通榆縣天意農產品經貿有限公司結對子,為其辣白菜和酸菜開發提供技術支撐,不僅提供了配方,還幫助規范了整個生產流程。植物科學學院為通榆農民提供優質種子,結合專業知識對農民進行育種指導,應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成功實現補水和施肥的高效精準。
(三)結合當地產業,為通榆產業結構豐富升級。學校動物科學學院與養殖合作社合作,以訂單式的經營方式推動飼養藏香豬示范項目,同時在通榆地區推廣和種植耐鹽堿、抗干旱、抗地性較強的巨莧菜,經過3個月左右的生長期,可獲得每畝六七噸鮮草,通過種養結合提升養殖規模。植物科學學院與動物科學學院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進行基于玉米-鵝為載體的種養結合、節本增效生產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玉米采用水肥一體化的種植方式,通過鵝雛放養,在充分保存棒三葉的情況下,去除了玉米下部葉片及田間雜草。崔金虎教授團隊提出的水肥一體化、一壟雙行的種植方式,使當地谷子產量同比增長50%以上。針對雜糧雜豆主導產業,學校開展了營養強化技術研發;針對秸稈回收問題,開展高濕農作物飼料化課題。
(四)發揮人才優勢,為通榆事業發展保駕護航。為保障通榆事業發展,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學校選派處級領導干部1人掛職通榆縣副縣長,派駐駐村第一書記1人,組織以崔金虎教授、張鐵華教授等知名專家為代表的專家團隊20余支、200余人赴通榆開展科技對接,學校黨員領導干部近百人赴實地踏勘,對接幫扶單位。組織開展人才培訓3000余人次,通過多種形式為通榆輸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五)發動教工力量,為通榆產品銷售廣辟渠道。學校工會每年定期組織學校各院級黨組織工會負責人赴通榆開展農產品專項考察,號召全體吉大萬余名教工愛心捐款、消費扶貧,助力通榆農產品銷售。通榆縣天意農產品經貿有限公司采用直投式發酵劑這一吉林大學專利技術制作的發酵型酸菜,保水量高、風味與脆度好,生產的辣白菜和酸菜產品出口韓國和日本,實現出口額2100萬美元。
三、取得成效
一是項目推進鄉村振興成效突出。截至目前,學校幫扶通榆縣重點推進鄉村振興項目24個,涵蓋種植、養殖、土壤改良、功能農業等多個領域;建立吉林大學功能農業研發基地1個、教學科研實踐基地4個。二是產量提升村民受益。學校植物科學學院通過篩選品種,改良土壤和栽培技術,種植的“吉大198”和“吉大818”兩個品種水稻后,平均公頃產量達9000公斤、增收4500元。吉大系列新品種吉大豆3號和吉大豆19號在通榆縣境內種植示范成功,大豆公頃產量創造通榆當地歷史。三是鄉村文明水平顯著提升。白求恩醫學部實踐團隊師生送醫送藥到通榆縣,對口支援、健康義診。藝術學院實踐團隊師生圍繞黨的建設與發展、鄉村振興、特色產業、民風民俗等主題,融合吉大元素對村社墻體進行彩繪裝飾,用手中畫筆改造、美化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