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熱播劇《人世間》飽含歲月沉淀的厚重年代感,觀眾們伴隨著劇中人物的人生軌跡,也勾勒出那個年代東北普通家庭的樸實生活畫卷,搪瓷缸子、炕琴、二八自行車、暖水瓶、黑白電視機、酸菜缸……這些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東北老物件也再次勾起了老一輩觀眾的回憶,引起了新一代觀眾的好奇。
炕琴
炕琴是個什么琴?不,這可不是樂器!在劇集前期,周母出現的場景背后總會有炕琴的身影。不禁有年輕一些的觀眾納悶:炕琴是個什么琴?實際上炕琴是一種家具,是可以用來放在火炕上,放被褥的柜子,多在東北地區出現。
炕琴造型簡潔,用料粗獷厚重,充分體現了早期東北農村炕上文化習俗,就像一件精雕細琢的工藝品,集藝術性和實用性于一身。一般來說,炕琴寬度與火炕同寬,高度接近棚頂。炕琴有門有柜子還有抽屜,可以放衣物被褥,相當于現在家家都有的衣柜。
炕琴可以算是古董級的存在,因為大都由祖輩傳承下來,有一定的年代。而滿族炕琴上還會擺放手工刺繡的枕頭,而枕頭兩端精美的滿族刺繡被稱為枕頭頂刺繡,而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是流傳于長白山區滿族群眾的一種刺繡技藝,如今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滿族枕頭頂刺繡題材多樣、色彩艷麗、造型獨特、內容吉祥喜慶,有“現代藝術之母”的美譽,是研究當年婚嫁習俗、色彩習俗、信仰習俗等文化習俗的重要史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搪瓷缸子
劇中,富有年代感的搪瓷缸子經常出現在飯桌上,尤其是春節團聚時,人們笑盈盈地用暖水瓶向搪瓷缸子里倒熱水的畫面特別溫馨。
自上世紀50年代起,繪制了喜慶圖案的白色搪瓷制品以茶杯、碗盤、面盆等各種不同的形式,廣泛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實耐用,圖案造型美觀、色彩絢麗的搪瓷制品,生動地展現了那個年代的美與文化。
如今,根植于生活的時代單品又以不同的形式回歸人們的視線。它可以是充滿設計感的紅色文創產品,也可以是帶有復古情懷的日常用具,帶著濃濃的時代印記勾起人們的回憶……
黑白電視機
當劇中劇情進入上世紀80年代,周秉昆一家圍坐在一起看電視,在當時黑白電視機在家電中具有霸主地位,可不是家家都能擁有。
9寸、12寸的飛躍牌黑白電視機是外凸的熒光屏,按鍵也不多,基本上就是調頻和聲音按鈕,頭頂還帶著天線。那時候買電視機是家里的喜事,誰家有一臺能將街坊四鄰都引來圍觀,而左鄰右舍的孩子們都守在電視前觀看。電視頻道也非常簡單,基本上新聞聯播結束就沒有太多節目了,但是人們透過電視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新時代來臨了。
有了電視,人們的生活發生變化,更加多姿多彩,娛樂開始滲入生活每一處。
二八自行車
劇中,周秉昆和發小們在自行車后座上綁著豬肉騎行于光字片,周秉昆送周父去吉春火車站,攢錢給鄭娟買的新自行車,楠楠馱著玥玥穿行于街市……自行車作為那個年代必備的交通工具出現在各個場景之中。
超大的車輪,高大的車身,車座前是根大橫梁,看上去很笨重,而且需要來一個瀟灑的掃堂腿才能騎上去,它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別致的稱號——二八大杠。很多中年觀眾小時候都嘗試過騎大人的二八自行車,然而自行車有大梁,需要偏著騎,時間長了腳會麻,很難受,但是那是很多人兒時的快樂時光。
母親的手工毛衣
劇中,周母為周蓉織了很多件毛衣,年復一年地等她回家。而周秉昆穿著姐姐的雜色毛褲并不合身,想要一條新毛褲,最后這個愿望實現了。那時候媽媽們都會打毛衣,幫著繞線也是小時候珍貴的回憶,孩子們學著媽媽的手藝,織不成毛衣也能織一條圍脖。然而,如今的毛衣、毛褲多由機器織成,能擁有一件母親親手織就的毛衣,那絕對是最溫暖的定制款。
酸菜缸
周母為周秉昆做的酸菜燉排骨,仿佛透著屏幕都能散發出香味來。那時候,家里可以沒有自行車但絕對不能沒有酸菜缸,那是東北人冬季儲存食物的神奇發明,亦是濃濃的家鄉味兒。東北酸菜常采用當地盛產的大白菜腌制而成,極具東北地方特色。那一口“祖傳”的酸菜缸便是制作這道美食的容器,上面壓著的大石頭是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用口感爽脆的酸菜制作的菜品極其美味,做法上可炒可燉,還能涼拌,近年由于燒烤的盛行,烤酸菜五花肉也非常受歡迎。
時代會變遷,物件會變成老“古董”,但溫暖的真情不會改變,就像電視劇中的周家人和他們的鄰里親朋,無論多少年過去,無論觀眾的年齡長幼,劇中貫穿始終的溫情與真情是可以穿透歲月直擊內心的,帶給觀眾長久的感動與回味。
(本欄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