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6月6日是2022年的芒種節氣。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所以,“芒種”也稱“忙種”“忙著種”,預示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工作。據了解,在旱地為主的北方地區,進入芒種后,冬小麥便進入了收割季,成熟后挺著尖尖的芒刺等待收割。而在水田為主的南方地區,此時雨量充沛,正適合水稻生長,農民們忙著插秧種稻,芒種成為水稻的播種季。
在這樣一個“宜收宜種、豐收在望”的美好季節,小馬想起一部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我的土地我的家》。今天就與大家回顧分享一下這部謳歌新農村、禮贊新農民的經典佳作。
《我的土地我的家》共24集,曾于2012年12月25日央視八套晚間黃金檔播出。作為吉林省本土電視劇創作的代表劇目之一,該劇講述了以1978年土地承包到戶至黨的十八大為背景,30年間的農村改革開放歷程。以農民張老存一家人的恩怨糾葛故事為縮影,講述了農村和農民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下,由貧窮走向富裕,由保守走向開放,與貧窮落后進行不懈抗爭,創造幸福新生活的感人故事。
通過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這部電視劇以其獨有的質樸和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改革開放給農民從生活到思想帶來的巨大變革,塑造了張老存、張二糧等熱愛農村,對土地充滿感情,始終堅守在土地上的農民新形象。
該劇收獲了諸多好評與獎項,繼榮獲2013年度第29屆電視“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2014年電視“金鷹獎”二等獎后,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獎中再次收獲“優秀作品”獎,實現了精神文化生產領域國家級3項最高獎項的“大滿貫”,為享譽國內的吉林電視劇品牌創作再添新華章。特別是在央視播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收視率喜創新高。尤其是在廣大農村,農民觀眾紛紛稱贊這是一部反映他們思想感情和真實生活、替他們說心里話的絕好電視劇。
作為向黨的十八大的獻禮劇,電視劇《我的土地我的家》從農民與土地無法割舍的情結寫起,描寫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重新分得土地的農民張老存的家庭變革,表現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眷戀。進入90年代以后,以張二糧為代表的新一代農民,接過父輩的囑托,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逐步改變耕作模式,組織鄉親們成立合作社,聯合起來走農工商經營一體化的道路,搞“大農業”,引領更多的農民走向致富之路。該劇展現了黨的“三農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從一個家庭的故事構筑起大時代的生活圖景,努力反映出“三農問題”歷史進程的深度和廣度。因此,農民走向富裕,農業得到發展,農村更加繁榮,這是全劇的大主題,是承載全戲的厚重感和時代感的基礎。
通過《我的土地我的家》的成功實踐,作為出品方之一的吉林省影視劇制作集團也總結出一條以小博大的創作之路,即:小演員演出大角色,小人物演出大形象,小題材構筑大時代,小投資得到大回報,以低成本的操作,生產出高質量的電視劇。普通的農村現實生活,應該是色彩紛呈電視劇題材中平凡的小題材,然而小題材作品同樣可以構筑出大時代的主旋律。
此后,運用以小博大的方式,吉林省影視劇制作集團又拍攝了一系列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這類電視劇作品接地氣,近民生,從小人物、小環境、小事情中升華到大情懷、大風采、大境界,演好演活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對當代農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思想觀念改變的獨特藝術透視。同時,劇中的“小人物”也讓觀眾們倍感熟悉和親切。這樣的電視劇雖然很少大手筆、大制作,也沒有離奇的故事和明星大腕,卻依然贏得觀眾認可,感覺到戲中演的是身邊的人,講的是眼前的事,說的是心中的理,真切表達了普通百姓的心聲,承載百姓平凡故事和理想追求,把觸動人心的情懷和深刻的價值觀通過劇目呈現出來,也因此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歡迎。
雖然是一部農村題材老劇,但時至今日觀看仍倍覺親切感人,劇中人物和故事所引發的思考也依然可以照進現實,就像此時此刻的芒種時節,收獲與希冀并存,這大概就是經典的力量與魅力。小馬建議各位,劇荒的時候,不妨經典回顧,說不定還能發掘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