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服務關系民生、連著民心,事關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區服務作為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其自身體系的建設和能力的提升直接影響基層治理效能。吉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基層基礎鞏固夯實,基層隊伍進一步建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富成效”作為未來五年全省要奮力實現的“社會治理效能顯著躍”奮斗目標的具體內容。面向未來,應堅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健全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的城鄉社區服務新格局,增加服務供給,強化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實效,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讓基層更加和諧穩定,讓黨的執政基礎更加穩固。
城鄉社區服務體系是為滿足城鄉居民多樣性生活需求建立起來的多層次服務供給體系,是我國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基層實踐。持續推動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吉林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區治理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服務居民、造福群眾,持續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黨的領導更加有力,服務設施明顯改善,服務供給有效加強,服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服務方式和手段持續改進,為持續推動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的征途上,我們必須聚焦群眾新期待,統籌城鄉不同需求,加強規劃引領,強化政策支持,夯實推進舉措,奮力開創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新局面。
強化創新思維,推動社區服務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社區服務和基層治理的活力于創新中能夠獲得充分激發。建設和完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必須強化理念創新,堅持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良性互動,根據時代發展和百姓需求,加強服務方式方法創新,促進服務效能最優化,助推基層充滿活力、和諧有序。應進一步深化社區治理實踐創新,抓好示范引領,全面推廣長山花園社區“六治工作法”,以全省和諧社區建設專項表彰為依托,推動創建全國和諧社區。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用,增強社區自我服務能力,尤其要拓寬農村居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以打造民生綜合體方式探索推動民生服務與基層治理充分結合,在服務需求上聽民意,在空間布局上強謀劃,在服務供給上重集成,根據社區人口密度、區域位置等因素,積極整合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務優質資源,因地制宜打造集聚型、互補型、融合型等多形態的民生綜合體模式,完善拓展服務空間,著力實現全域民生服務綜合集成、優質共享,努力提高服務精準度和居民獲得感。
優化設施功能布局,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向城鄉社區高效配置和有效輻射。服務設施是發展社區服務的重要載體和硬件支撐,要聚焦補短板強弱項,統籌謀劃、綜合施策,不斷優化設施功能布局。堅持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合理確定服務設施數量、規模和選址布局,確保規模適度、服務便捷、管理高效。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服務機構毗鄰建設,持續推進社區設施適老化、適兒化改造和無障礙建設;精簡整合城鄉社區辦公空間,提高活動場所使用效益,努力實行一室多用、交叉使用、錯時使用;結合鄉村建設行動,對村級綜合服務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完善助老、助浴、助殘等功能;充分利用好現有設施,落實好設施配建政策,探索通過“以場地換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服務工作中;積極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下沉,大力發展社區家政、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向農村社區傾斜。打造新型特色文化空間,拉近百姓與文化的距離,提升公益文化服務水準,讓居民在各級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及書店等文化場所能夠獲得良好文化體驗,享受就近就便優質服務。
深化新技術應用,加快推進社區服務數字化建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深度融入人們生產生活,社區服務也隨之迎來提質增效發展良機。應進一步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打造地方特色政務服務品牌,并推動其向鄉村社區延伸,持續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推進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各類業務信息系統集成整合。積極構筑美好數字服務新場景,有序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不斷完善鄉村社區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探索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把社區中的人和物連接起來,助力形成現代化、網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型社區服務和運行模式,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推動社區養老、家政、醫療、安防等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探索數字社區服務圈、智慧家庭建設,促進社區家庭聯動智慧服務生活圈發展。通過對各類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信息的采集、整合、發布、共享,實現對社區居民服務、管理、教育有機整合,完善社區功能,強化社區服務,使社區居民的生活更加智慧健康、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