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賦能發展,以創新引領發展,以創新驅動發展。抓住創新,就握緊了破解吉林振興發展難題的“金鑰匙”,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
如何通過創新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今年全省兩會,代表委員積極為創新驅動發展建言獻策。
楊文杰代表認為,我省已密集出臺科技體制改革、區域創新發展、創新平臺建設、企業主體培育、成果轉移轉化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1+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架構。她建議繼續深挖吉林科教資源“富礦”,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成長提供強大人才智力支撐。
李煒委員認為,從發布《吉林省科學技術發展“十四五”規劃》到實施惠企直達“免申即享”、科技攻關“揭榜掛帥”,一個個政策出臺落地、一項項改革扎實推進,讓科研經費“活”起來、讓科研項目“統”起來、讓科研成果“用”起來,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政策進一步完善。
與會代表委員表示,在創新體制機制的強力引領下,吉林必將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優渥的創新平臺、全面兌現的扶持政策,助力創新型省份建設腳步越走越穩。
【鏈接】
長光衛星是我省扶持政策的受益企業之一。2016年至2021年,吉林長光衛星先后獲批東北振興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及多項資金支持;2021年5月,公司獲評中國“獨角獸企業”,長春新區管委會獎勵1000萬元。此外,相關人才政策在同等條件下,也向長光衛星進行了適當傾斜。
李煒委員說,今年我省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范圍內上升9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打破了很多核心技術的壁壘。對于項目的研發,要在理論設計、原材料生產、核心元器件制造、系統集成等多環節上下功夫,早日突破相關技術封鎖,實現完全自主可控。
郝東云代表認為,要從源頭上提高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各領域間的合作,這就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上下游結合機制或平臺,共同破解科研創新難題,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他建議,建立適合項目聯合的專項基金,通過政策和機制創新破解產學研相脫節、科研成果轉化不暢、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
與會代表委員表示,在解決制約創新發展的“卡脖子”難題時,不要過于循規蹈矩,可以在解決思路上“換道超車”,推動更多顛覆性新技術的出現和發展。
【鏈接】
2015年12月,省政府印發《吉林省衛星及航天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衛星及航天信息產業發展;2016年至2021年,省內各項資金支持不斷。在此期間,長光衛星攻克多項技術難關,成功讓“吉林一號”高分03星的“體重”降到僅為第一代衛星的1/10,火箭運載成本隨之減少,衛星系統測試環節已能實現6顆星并行測試。
楊文杰代表認為,創新能夠為實體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不竭新動能。我省雖在創新平臺打造和創新型企業的數量上取得長足進步,但在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以創新促進產業鏈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還未真正融合好。她建議,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的能力。
崔岳春委員認為,近年來,吉林省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呈現出創新強、活力足、發展快的勢頭。他建議,可以從延長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的產業鏈,構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創新鏈,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鏈等多個角度出發,加快培育更多省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與會代表委員表示,在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背景下,我省將催生出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更好地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
【鏈接】
小衛星帶動大發展。目前,我省已形成以長光衛星為牽引的產業集群,長光辰芯、長光宇航等300余家配套企業和科研院所組成了航天信息產業上游生態。接下來,長光衛星還將加快推動航天信息產業園二期建設,以衛星研發與生產為核心的龐大產業群正在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