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
過去5年,我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城鎮新增就業168.69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6.1%、7.8%;教育事業全面發展,高校“雙一流”“雙特色”建設成果豐碩,新農科建設處于全國第一方陣;醫療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人均預期壽命居全國第10位;社會保障從制度全覆蓋,跨越到法定人員全覆蓋。
如何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今年全省兩會,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讓幸福吉林底色更濃。
一問:社會保障網,咋織密?
吳善花代表認為,隨著農村人口慢性病等人數增加,對鄉村醫療衛生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加強我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進醫療資源擴容,補齊鄉村醫療人才缺失短板,爭取有更專業的全科醫生為群眾服務,讓鄉村有好醫、有良醫。
李娌委員認為,牢牢兜住民生底線,才能讓百姓吃下定心丸。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全覆蓋、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要進一步兜牢民生保障底線,深入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推廣“物質+服務”社會救助模式,健全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與會代表委員認為,社會保障是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我省要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快落實新業態從業者參保政策,進一步織密織牢基本民生保障網,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鏈接】
2022年,全省城鄉特困供養對象基本生活標準為月人均1031元和749元,均達到上年城鄉低保標準的1.68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10元。幫助2795名困難家庭考生圓夢大學。異地就醫跨省門診慢特病實現直接結算。
二問:“急難愁盼”,咋紓解?
張巖委員說,在國家“雙減”政策背景下,我省近年來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還應加快發展基礎教育,圍繞優質均衡、城鄉一體,打造公平高質量的教育,為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打好基礎。她認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大局穩定。充分釋放市場活力、拓寬就業渠道,是穩就業的一劑“良藥”。
張嘉良代表認為,人口老齡化是當前不可回避的問題。要積極完善養老服務政策,探索以家庭養老為基礎、政府兜底線保基本、市場供給多元、社會公益互助的新型養老模式。充分整合家政服務、醫療保健、心理咨詢、餐飲行業等資源,建立完善服務保障鏈條,確保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與會代表委員表示,民生穩,則人心安。越是細微處,越需拿出實招硬招。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更高水平醫療、更優質教育、更好生態環境、更舒適居住條件等方方面面持續發力,推出一系列可行舉措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
【鏈接】
2022年,我省城鎮新增就業25.1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9.73萬人。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大力實施幸福養老工程,建設55個綜合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8個社區老年食堂試點,為5600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
三問:幸福指數,咋提升?
張嘉良代表認為,法律規范人們生活、維護人們合法權益、保護公共秩序,要拓寬渠道,開展各類公益普法活動,為百姓提供更多免費法律咨詢服務,讓大家知法守法用法,用法律守護百姓平安幸福生活。
于曉菲委員說,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一系列民生實事,讓這些民生實事落到實處,一定要精準掌握各地各部門辦理民生實事的進度和成效,進一步推動民生實事真正辦到群眾心坎里。
與會代表委員表示,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實事一件一件抓好,緊扣共同富裕要求,以更深感情增進民生福祉,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群眾獲得感更加充盈、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鏈接】
2023年,省民政廳重點實施“五社聯動”提質增效行動。以項目為引領,不斷強化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與社工專業人才聯動機制。優化城鄉社區規模布局,繼續推進社工崗招錄工作。持續加強全省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年底前力爭實現全覆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止符,只有接續不斷的新起點。以人民為中心,繪就幸福底色,這是每一位代表委員共同的期待,也是吉林正在書寫的新時代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