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寫代碼會找bug、能刷題擅長歸類懂總結、精通多國語言能聊天還多少有點幽默感、會寫論文會編劇還能代寫辭職信、甚至能仿寫古今體例任意風格的詩歌、相聲及任何命題文案……最近,要說能在全世界熱搜榜上“狂飆”的,那非ChatGPT莫屬!
不少文字工作者和程序員們開始擔心“飯碗即將保不住”;多家科技公司巨頭紛紛被逼下場緊急發聲……那ChatGPT到底是啥?這里咱們先做一點簡單地介紹:
據各大媒體報道了解,ChatGPT是美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開發的一款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于去年11月30日上線。由于其先進的對話功能,在全球迅速走紅。上線兩個月后,ChatGPT的用戶就達到了1億。利用機器學習算法,ChatGPT可以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用擬人的語氣和人類對話,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并協助人類完成一系列任務。廣大網友在向ChatGPT尋求幫助的同時,也通過對話“調教”ChatGPT,使其更具“人性化”地提供服務或娛樂。
一時間,ChatGPT風頭無兩,更將人類對與人工智能(英文簡稱AI)關系的思考帶到了公眾的視線中。古往今來,人類也一直在電影藝術這一領域堅持用作品來探討人與AI的關系。今天,小馬因這一話題,想到了幾部也曾引發過諸多熱議的相關題材經典佳作。從這些光影解讀中,咱們共同窺一窺創作者們對于AI,到底抱持著怎樣的心態去呈現的?
關于“控制”的警示:《流浪地球2》
《流浪地球2》以提出計劃將建造1萬座行星發動機的時代為故事背景,講述了“太陽危機”即將來襲,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萬座行星發動機正在建造中,人類將面臨末日災難與生命存續的雙重挑戰故事。
小馬說:
隨著《流浪地球2》不斷加劇的口碑效應,“幕后主角”MOSS也迅速成為與ChatGPT比肩的熱搜榜常客。小馬覺得,影片的呈現更像是一種提問:人類、地球毀滅,即文化毀滅,人類是坐以待斃,還是奮起抗爭?數字生命,意識上傳,消滅了人的肉身,消滅了生物意義上的人,而數字人顯然難以取代生物人類。這是MOSS難題,也是MOSS陷阱。
“我選擇希望”,是《流浪地球》的題眼。這希望是人類依靠自己力量點燃木星的火種;是上百代人帶著地球家園流浪的決心;是人類在地球危機中迸發出的光亮;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度體現,這種堅定的態度是一份擔當的承諾,更是一個值得永恒探索的沉甸甸的答案。
此外,經典動畫電影《機器人總動員》中也有一個類似“Moss”的存在,推薦沒看過的大小朋友都看看這部很有愛的作品。
關于“陪伴”的理解:《人工智能》
于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能》的創作靈感源于《木偶奇遇記》,講述了21世紀中期,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一個小機器人為了尋找養母,為了縮短機器人和人類差距而奮斗的故事。
小馬說:
在機器人的發展過程中,賦予機器人以情感是最富有爭議的,也是最后未能做到的事。通常機器人被視作為一個極其復雜的裝置,人們認為他們不會具備感情。片中,小主角大衛被賦予了情感這一“魔法”后,卻并沒有實現“人機雙贏”的目的,人類與機器最終都無法接受他,最后大衛只能與唯一的伙伴機器泰迪熊踏上了尋找自己真正歸屬地的旅程,他要找尋自我、探索人性,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該片上映以后,爭議不斷,但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解讀,小馬覺得該片被塑造成了一個溫情童話版的成人寓言。愛,這個答案或許俗氣,卻成了人與人工智能之間最直接的連接。
關于陪伴這一話題,小馬記得還有一部名為《她》的影片也值得一看,該片從“人機戀”這一非正常愛情故事入手,更多地是在對“孤獨”深層剖析與討論。
關于“自我內在成長”的探索:《失控玩家》
《失控玩家》的故事發生在一款叫做Free city的游戲中。主角銀行工作人員Guy發現自己其實是開放世界電子游戲中的NPC,但是通過偶然得到玩家手中操作角色的墨鏡而在游戲世界中脫離設定,拯救游戲世界的故事。
小馬說:
該片以游戲為背景,融合了大量游戲的元素,更像一個IP大雜燴的電影。這部影片最讓小馬動容的點在于,人工智能的不確定性讓主角獲得了突然的“成長”,也因其“自控”的覺醒產生了一系列失控的場面,這是很有諷刺意味的。同時,當我們看主角Guy的日程時,又會情不自禁帶入,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生活中NPC呢?日復一日看似重復的作息,是否也該像Guy一樣,找尋一副象征著打開另一個世界機關的“墨鏡”——換個眼光、換個心態,你的世界同樣可以“失控”得精彩紛呈。
與之有相似“成長經歷”的還有動畫電影《超能陸戰隊》里的“大白”,一度被稱為治愈系“天花板”,建議一同“食用”。
關于“人性”的解讀:《銀翼殺手》(1982)
《銀翼殺手》的故事以2019年的洛杉磯為故事背景(影片為1980年代上映),此時的地球已經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而變得不再宜居。一群與人類具有完全相同智能和感覺的復制人冒險回到地球,想在其機械能量即將耗盡之前尋求長存的方法。對此,洛杉磯銀翼殺手警察派遣精英戴克追蹤消滅復制人,不料戴克卻在實行任務的途中愛上了復制人瑞秋……
小馬說:
一般來說,科幻作品的三大要素是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以及人文思考,小馬覺得《銀翼殺手》正是很好地將三者融入在了一起。雖然深受年代局限性,但影片是將賽博朋克(百度百科:一種科幻流派或視覺美術風格)搬上銀幕的先鋒之作,其中導演對未來世界的設計和構建在當時來看都是可圈可點的。
在人文思考方面,影片以復制人為載體,討論人與復制人的關系從而引出觀眾關于人性和人權平等的思考。復制人與人類,到底誰更有“人性”?片中,生命即將結束的復制人首領說:“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我目睹戰船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在海面上可見火花燃映的絕美光芒。然而,這些都將在轉瞬間消逝無影,如同雨滴中的淚水。”他拼命追殺男主角戴克,卻又一次次放過他,因為他只是想讓戴克也體會復制人被無休止追殺的痛苦。這一經典片段也為電影主題留下了恒久的思考空間……
雖然《銀翼殺手》曾一度被詬病其敘事節奏緩慢,但是每個人對于“人性”的理解和情感共鳴點都是不可復制的,或許觀影者們只需慢慢探索體悟,在收獲視覺和心靈雙重享受的同時,也能加深對“人性”到底為何、到底如何衡量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續作《銀翼殺手2049》也圍繞著“人性與靈魂”這一主題進行了探索和討論。與其類似的影片還有《我,機器人》,呈現了人們對于人工智能背叛人類的擔憂,建議大家對比看看同類影片。
最后的最后,反觀ChatGPT大火的背后,是否也因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很多人對于影視中出現的AI的想象呢?小馬想問手機屏幕前的讀者,你到底對人工智能保持著怎樣的態度呢?是愛大于懼還是懼大于愛呢?
這個問題,小馬一直想不出一個合適的答案,無論是學會利用AI作為助力,找到更具創造性的競爭優勢,還是不斷探索搭建配套的法規和制定倫理框架,小馬覺得,這都將成為人類發展、創造未來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