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一首膾炙人口的《學習雷鋒好榜樣》傳唱了半個多世紀。今年的3月5日是全國第60個“學雷鋒紀念日”,在這一天,我們深深思念這位可敬可愛的解放軍小伙子,雖然雷鋒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但他的事跡更是深入人心,雷鋒精神始終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靈。我們懷念他不止這一天,因為,他的精神從未離開過我們。
資料照片
提起雷鋒時,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和小馬一樣,腦海中立刻就會跳出一部名為《離開雷鋒的日子》的電影。小馬第一次看時還是在小時候參加學校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觀影活動中,雖然彼時很多記憶都已模糊,但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情節卻始終記憶猶新,今天,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這部電影,找尋往昔與這部電影有關的記憶,也在光影解讀背后,向雷鋒同志致敬,向那些始終把雷鋒精神記在心間、付諸行動的各行各業的人們致敬!
說起這部電影,大家的記憶點可能并不相同,在準備這篇稿子我又一次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的記憶停留在影片中對于雷鋒同志因事故不幸離世的場面的不可置信,以及主演劉佩琦那用生命刻畫人物的感人演繹上。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部電影跟長影也有著不少聯系。
這部電影的導演雷獻禾不僅是地道的長春人,還曾任長影總導演,拍攝了《長空雄鷹》《刑場上的婚禮》《敵后武工隊》《大雪無痕》《絕不放過你》和《老阿姨》等多部知名影視作品。《離開雷鋒的日子》是他與康寧聯合執導的于1995年拍攝、1996年3月4日正式上映的電影作品。
這部電影的編劇王興東在創作《離開雷鋒的日子》期間,正時任長影編劇。據了解,當年他偶然間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上面講述了雷鋒犧牲的經過。1962年8月15日上午8時,雷鋒與戰友喬安山準備前去洗車時,雷鋒下車指揮倒車,車輪打滑,碰倒了一根電線桿,這根電線桿打到了雷鋒左太陽穴上,雷鋒當即昏迷過去,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2醫院搶救無效,于當日12時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僅22歲。于是,王興東到遼寧省鐵嶺市尋訪雷鋒當年的戰友——時年56歲的喬安山,繼而創作了《離開雷鋒的日子》這個電影劇本。此外,本片的制片人王浙濱也是長影的知名編劇兼制片人,主演劉佩琦還曾在長影獻禮影片《守邊人》中擔綱主角,在銀幕上塑造了自愿守護北疆邊界半個世紀的魏大有這一感人角色。
這部電影上映之時,距離雷鋒同志的離開已經34年了,此前已經有過描寫雷鋒的電影和話劇作品。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如片名所示,編導從一開始就并未打算直接講述雷鋒的生平事跡,而是將視角聚焦于雷鋒的戰友喬安山。
影片以喬安山在雷鋒墓前獨白開始閃回,用長達二十五分鐘的段落交待了喬安山與雷鋒的戰友之情和雷鋒意外犧牲的經過,以勸戰友戒煙和家信等事例為切入點,寥寥數筆刻畫出雷鋒熱情友愛、無私奉獻的人物形象。這個段落充滿懷舊色彩,以表現回憶中的內容。意外發生前后,鏡頭視角始終聚焦在喬安山身上,他的愧疚與不安隨處可見。隨著閃回結束,影片的敘事圍繞喬安山的生活全面展開,著力描寫了他遭遇的三個主要事件。
面對不買票就提前上車的站長親戚,他堅持原則把他們趕下車去;面對生死一線的難產孕婦,他急人所難直接將車開到醫院,并主動獻血。他的行為感化了售票員,讓她主動交出了在車上撿到的金戒指。面對遭遇肇事逃逸的老漢,他見義勇為主動將他送到醫院;面對老漢全家人恩將仇報的誣陷,他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老班長雷鋒:“老哥,我是雷鋒的戰友,就是班長看你倒在路上也會救你。”他懊惱,他迷茫,但他從未懷疑過雷鋒對他的教導。
在喬安山心中,雷鋒從未離開。他也時時刻刻按雷鋒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在陷入困境、陷入絕望時,會去雷鋒墓和老班長嘮嘮,因為雷鋒能為他帶來信仰的力量。
影片的最后一個故事,喬安山和兒子駕車被困在路上,一群頭戴小紅帽的青年志愿者來到他身邊,告訴他無論在全國各地走到哪,只要看到這個符號,有困難找到他們就好使。這支青年志愿者隊伍讓喬安山激動萬分。
在時代的沖擊下,喬安山總感覺自己孤身一人在堅守著理想信念。而此刻,他終于看到“雷鋒精神”得到了傳承,并且發揚光大了。喬安山一掃心中多年郁結,大聲呼喊著:“雷鋒還沒有死,他還活著!”
這部影片選取的事例都十分具有典型性,反映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社會道德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影片勇于直面當時社會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由于社會環境急劇變化給人們的心理和價值觀念所帶來的沖擊,對社會現實中出現的一些弊病沒有回避,對明辨是非、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優良精神品質和傳統美德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贊揚,堅定地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體現出當代電影文藝工作者的職責使命與擔當。
據相關報道介紹,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編劇王興東主動找到喬安山請他先看了一遍電影的樣片。看完后,喬安山淚流滿面,以鞠躬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于導演以及編劇的敬意。王興東回憶說,“五十年代雷鋒的故事很普及,六十年代知道一些,而之后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還有之后的九零后,零零后,對于這個人物在腦海中漸漸沒有了印象。因為時代的不同以及社會的變遷,是非常深刻與復雜的,人們對他的記憶漸漸遙遠,所以更需要一些影視作品真實、準確、生動、形象、感人的塑造出他的形象,讓觀眾慢慢地理解他。”王興東認為本片是他編劇生涯中最難忘的作品,他在喬安山身上感受到了雷鋒精神的延續,并想通過自己的劇本將這種精神再一次傳遞出去。
在雷鋒犧牲34年后,創作一部關于雷鋒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勝在了立意、主旨,解讀《離開雷鋒的日子》,重點在“離開”二字。雷鋒雖然犧牲了,但雷鋒精神卻從來不會離開。而在電影上映27年后的今天,我們再次重溫這部影片時會發現,雷鋒精神依然在感召著我們。
雷鋒雖然離開了,但雷鋒精神在被他感染的每一個人的身上得以延續,在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并且在每個時代都需要新時代的雷鋒精神,新時代在召喚雷鋒精神的新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