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口,曾經有三個病人,樸實厚道的張木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堅持與守護。他耐心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傳承孝道;他悉心護理常年患病的妻子、妻妹,不離不棄。用真情與責任為親人遮風擋雨,用大愛與擔當筑牢溫馨“港灣”。
今年62歲的張木余,是四平市鐵東區石嶺鎮耿老村村民。兄弟姐妹5人中他排行老大,父親曾是石嶺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的站長、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父親為人正直,母親善良淳樸,忠厚的家風從小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張木余,他深知父母將兒女養育成人所付出的辛苦和不易,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在弟弟妹妹中帶頭孝順父母。
“親有疾,藥先嘗。”1997年,61歲的父親患上腦血栓,經過一段時間住院治療,病情雖有好轉,但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遺癥,只能躺在炕上,靠家人護理。父親拒絕吃藥,張木余每天不厭其煩地和他聊天,哄他開心,開導他要堅持吃藥。在他的耐心勸導下,老父親終于開始吃藥了。張木余不論多忙,只要到了吃藥時間和排泄時間,便來到父親家中護理他,直到2007年老父親去世。老母親總是自豪地對鄉親們說:“我大兒子是一流的孝子!”
父親去世后,張木余想接母親到家里照顧,可母親怕加重他的負擔,執意不肯。但他仍不放心母親,一天少則一趟,多則兩三趟,陪母親聊天、噓寒問暖。這樣跑了一年,母親心疼兒子來回折騰,次年搬進了他家。
妻子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全力支持丈夫的決定。后來,老母親因患糖尿病綜合征,生活不能自理,張木余和妻子一道,圍在老人身邊精心護理。
2005年,不幸再次降臨。當村醫的妻子得了類風濕,渾身骨關節隱隱作痛,服用了許多藥物,都沒有效果,反而越來越重。她每次穿衣、翻身都會痛得直哭。
看到妻子變形的指關節和絕望消極的心理狀態,他耐心開導,精心照顧,并四處尋醫問藥。2009年,他帶妻子去了長春一家風濕骨病醫院,大夫告訴他們:“你們得做好心理準備,這種病是不死的癌癥。”他堅定地對妻子說:“不死就有希望,就是賣房賣地,我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在丈夫的鼓勵下,妻子堅定了治療的信心和戰勝病魔的勇氣,經過近3年的血液透析和治療,妻子的病情得到控制,逐漸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妻子深情地說:“沒有丈夫的不離不棄,我也沒有勇氣活到今天。”
2014年,妻妹的丈夫去世了,留下因患有肌無力而不能自理的妻妹、剛大學畢業的女兒和11歲的兒子。妻妹需要由3個姐姐輪流看護。
照顧妻妹本不是張木余的責任,但面對這些困難,他卻毫不猶豫地擔當下來。妻子很糾結,家里負擔這么重,丈夫能承受得了嗎?張木余對妻子說:“你的妹妹就是我的妹妹,有啥困難咱們一起扛!”
丈夫的一席話,把妻子感動得熱淚盈眶。曾有段時間,妻妹不忍拖累姐姐、姐夫,情緒變得十分低落,但在張木余和妻子的耐心勸導下,讓她重拾生活的信心。直到2018年,妻妹安然離世。
張木余孝老愛親,同時也是樂于助人的熱心人。他曾和父親學習了農機維修技術,村里很多人都找他修車,不管閑忙,他都隨叫隨到。提起他,鄉親們都豎起大拇指。四平市鐵東區耿老村村書記梁寶會說,“木余樸實厚道,有修車手藝,人緣好,誰家有事都樂意幫忙,為人處世都沒得挑。”
張木余的事跡在村里廣為流傳,2022年,他被評為“四平好人年度人物暨四平市道德模范”稱號,并獲得了獎金,他回到村里,把獎金捐贈給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
2022年,張木余入選“吉林好人”,今年又獲評第十屆“吉林省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