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天氣晴好。一大早,記者就驅車趕往吉林蛟河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工地。
這座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項目是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抽水蓄能基地項目,也是“山水蓄能三峽”工程的標志性項目,總投資近70億元。它是蛟河市工業史上單體投資規模最大、支撐拉動作用最強的“一號工程”。自從項目開工,記者就一直在關注。眼下又到了施工的黃金季節,那兒的施工難度如何?進展是否順利?當得知項目已進入基建施工的關鍵階段,可以深入現場采訪了,記者決定前去一探究竟。
穿過蜿蜒流淌的琵河,接近項目地了,山路變得陡峭崎嶇,不時有滿載砂石的重型卡車轟鳴而過。抵達施工現場后,公司工程部專責代佳宇讓記者戴上一頂嶄新的安全帽,隨后向記者引薦了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蛟河項目部工程部部長張正梁。此時,大山深處傳來一聲巨響,代佳宇說那是工地現場施工爆破發出的聲音。
張正梁帶記者來到一處視野開闊的山口,指著一個大洞口說:“這就是由我們承建的通風洞,它將為后期建造的廠房提供通風。整個隧道全長為1236米,現有施工人員380人,挖掘機等重型機械60余臺,實行三班倒,每天24小時不停作業。我們的目標是在年底前全面貫通隧道,為明年設施進場創造條件。同時,上下庫連接公路也正抓緊施工,確保年底前具備全線通車條件。”
來到洞口,記者看見洞口足有兩層樓高。走進洞里,馬上感覺涼爽了許多。張正梁說:“洞口那個巨大的圓筒,就是風機。隧道作業屬于有限空間作業,按要求必須有足夠的通風。”記者看到,巨大風機連著一根長龍般的粗大軟管,一直接到作業面附近,作業時不間斷地送風,確保隧道里安全施工。
施工人員介紹,洞內施工是先爆破,后排險。如果圍巖不穩定,就要用鉆孔打錨桿支護來固定巖石,再噴混凝土。支護完成后,才能用挖掘機挖掘巖石渣,再用卡車運到洞外。
午后來,記者又來到另外一處正在施工的交通洞。這個洞口的外沿兒有一圈加固鋼支撐,還噴了大面積的混凝土。洞口往上,露土的部分都被綠色的施工網覆蓋著。
張正梁說,抽水蓄能電站的主廠房為七層,交通洞直達廠房的第三到第四層。“這個交通洞是將來供大型交通工具運輸設備進出廠房的,洞長1713米,目前計劃一天兩個循環,每個循環進尺三米。”工程建設安全第一,為此,他們成立了安全監督小組,對整個工地實行24小時監管,確保施工安全。
據了解,抽水蓄能是目前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優、最具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儲能方式,是電力系統綠色低碳清潔靈活調節電源。電站建成后,相當于一個巨大的“充電寶”,既可以儲存電,也可以釋放電。電站將以500千伏線路接入吉林電網,投入運行后主要承擔電網調峰、填谷、儲能、調頻、調相、緊急事故備用等任務,可改善吉林和東北電網電源結構,有效緩解吉林電網調峰壓力,改善網內火電機組運行條件,提高風電等消納能力,起到節能減排、優化社會環境效果,對緩解吉林省電網、東北電網調峰矛盾,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高供電質量發揮重要作用。項目預計每年可繳稅1.37億元,直接拉動地方GDP增長,增加電工裝備制造業產值,就近提供就業條件等。
生產生活營地現場不同于通風洞等施工現場,這里施工人員多,交叉作業,腳手架上,工人頭戴安全帽,身系五點安全帶,正緊張忙碌著,地面的鋼筋棚里,一些工人正用直螺紋滾絲機加工鋼筋。起重班的師傅正配合吊車吊裝起成捆的鋼管……
夕陽西下,記者離開工地,來到附近的琵河村,看見旅館、飯店一家連著一家,有不少下了班的工友到這兒吃飯,服務員忙前忙后。飯店老板王貴林說:“現在生意可好了,除了當地的,連漂河等周邊的鄉鎮也有人過來租房子,干季節工。以后電站建成了,肯定還會拉動旅游,到那時我們的生意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