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宇縣赤松村的村主路上,前來接應記者的是駐村第一書記王棟。2021年初夏,這個從白山市司法局下派的駐村干部感覺自己“有點兒年輕”。因為地處偏遠,村里大多數年輕人都進城務工了,剩下一大半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50歲左右的人都很少,于是“80后”的王棟就成了村子里的“中年小伙兒”。
如何帶動村子在脫貧之后共同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村莊,是擺在王棟面前最重要的課題。
赤松村群眾居住分散,點多線長,村路是王棟他們最忠實的計步器。早晨6點多,王棟與兩位駐村隊員匆匆洗把臉,便開始在溝溝岔岔中奔波,“你家幾口人?種了幾畝地?享受兜底保障政策嗎?生活中有什么困難需要我們解決的,看咱們家里墻上貼的幫扶聯系卡片就能找到我們。”
對于老齡化嚴重的赤松村,這張卡片格外重要。王棟說,許多村民年齡偏大,手機都是老年機,也不會存電話號碼。“有這張卡就好辦了。”70多歲的尹家富是使用次數最多的人,他和老伴生活在危舊的土房子里,子女都在外地務工。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王棟騎著小電動車無數次穿梭在村路上,經過積極協調溝通,轉年的7月,老兩口終于從舊房搬到新房居住,圓了多年的新房夢。
在這一過程中,王棟發現了新的問題,“村里常住的人大多在60歲左右,很多老人識字不多。外出辦事,比如到縣城辦低保、辦殘疾證、做手術,他們不認字,也找不到就醫科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要駐村工作隊了解到村民要辦證,或者遇到其他困難,他們就陪著村民到醫院、相關部門窗口,一步步地教,手把手協助,帶著大家到各個窗口辦手續、簽字。時間長了,王棟注意到光教大家學會怎么辦事還不夠,“起碼要從基本意識上有個提升。”于是,普法活動和宣傳《赤松村村規民約》成了王棟的“業余愛好”,村路見證了他一次次的炕頭普法、趕集普法、田間地頭普法的身影。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讓村里人的生計得到了保障。但只有建設更美麗宜居的鄉村,才能讓更多年輕人留下來。
村民們對于新家園的構想,被駐村工作隊實現了。以前的赤松村到處都是泥土路,特別是下雨的時候,道路泥濘,坑坑洼洼全是水,村民“一提出門都打怵”。借著“千村示范”創建的東風,經過駐村工作隊、村委會、鎮黨委政府逐級爭取,赤松村新建主街、巷道、河堤圍欄共計22000延長米,修繕邊溝440延長米,翻新橋梁護欄6處,新安裝路燈100多盞。
村里還趁熱打鐵地開展了“美麗庭院”“干凈人家”創建活動。誰家家居環境達到要求,就可以兌換“積分券”,憑券到村內簽約服務的“積分超市”換取生產生活用品。能積極給屋內刮大白、庭院硬覆蓋的,村里還額外獎勵“進步金”。“現在村里基礎設施也算‘舊貌換新顏’了,接下來我們還想帶動大家養牛、養羊,再種些特色經濟作物,爭取讓年輕人不用遠走,在家就能過上好日子。”王棟說。
采訪結束,王棟歡迎我們盛夏時節再來赤松村。他說,村主路的兩旁新鋪設5000余米的鮮花帶,到時會開滿孔雀草、串紅、小麗菊,特別美。駐村兩年,工作隊三人集體長了歲數,但村民眼中面貌一新的赤松村,卻越來越年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