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館內學習參觀。(資料圖片)
吉林日報訊(記者董博 龐智源)去年以來,一場場生動的黨建培訓課程在東遼縣安石鎮朝陽村里舉行。
走進朝陽村,村黨總支書記韓麗正在為來自安徽省的培訓學員講述帶領村民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的生動故事。學員們走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通過系統參觀和培訓,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廣場上,村民們身穿民族服裝,載歌載舞、排練節目,朝鮮族村民互幫互助的故事也讓遠方來的客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個民族特色村寨里的團結與和諧。
2022年9月25日,遼源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和主題教育館在朝陽村揭牌成立。這里先后承辦市黨外代表人士專題研討班、市副處級干部培訓班等班次200余期,參訓人次達1.5萬人。此外,接待域外參觀考察7000余人次。
為了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基礎,遼源市委統戰部、市民委整合資源,系統謀劃,依托朝陽村“四館一站一場一廊”,高標準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通過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推動干部群眾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基地成為“民族板塊”黨員干部教育的主陣地、社會教育的大學校、國民教育的大課堂。科學設置培訓內容,豐富培訓方式方法,優化課程設計以及建立完善教育培訓師資庫,全力構建優質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平臺。形成以脫產培訓為主、網絡培訓為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綜合運用講授式、研討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有效提升教育培訓效能。針對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需求,探索開發“訂單式”特色課程,科學設計不同時長、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塊和培訓菜單,實現培訓效果的精準化、最大化。
讓學員與各族群眾開展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等社會實踐,切身感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注重典型示范,通過分享交流各民族優秀代表和先進典型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共同參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強化實踐引領,通過參觀域內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先進單位,深刻感受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不斷增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認知。
教育實踐基地豐富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模式,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和鄉村振興發展。2022年底,朝陽村集體資產累計達8000余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86萬元。“我們村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各級統戰和民族部門的大力支持。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民族團結促進鄉村振興,這樣發展的路上才有力量。我們將堅持圍繞民族特色村寨提升謀劃鄉村振興發展之路,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朝陽村絢爛綻放,朝陽村的未來更美好!”韓麗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