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說的是基層在落實上級決策部署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巧用一“針”串起千條“線”,在構建黨建引領“平戰結合”基層治理體系下創建“幸福小區”,化解城市“最小單元”、社區基本單元突出矛盾,為基層治理提質升級?近日,記者通過實地踏訪發現,長春二道區榮光街道創新打造的“榮光紅·幸福院”四型模式給出了答案。
保障型“升溫工程”,破解“沒抓手”難題
一大早,晨宇小區網格長裴曼玲就來到物業。在這里,她每天都要把居民反映的問題記錄、分類、匯總,分別呈報給社區、物業或是黨建聯盟。
“開始時反映問題的居民挺多,但隨著問題的快速解決,現在人已經很少了。”裴曼玲介紹說,“我也是小區居民,過去大家各司其職,現在多方對話,居民反映問題少走彎路,幸福感直線上升。”
裴曼玲口中的“多方對話”,說的是榮光街道在民豐社區啟動的服務資源保障型“升溫工程”。小區成立了黨支部,通過支部成員與物業管理委員會成員雙向交叉任職,使社區黨組織、物業黨支部、居民黨員先鋒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小區還引入了“先服務后收費”的全新物業服務模式,居民可享受每平方米0.75元低償費用下的高端服務。
“我們小區不大,可為居民提供休閑活動的地方不多。打造‘幸福小區’時,根據大家的意愿新修了涼亭,還把原來的自行車棚改成了長廊。現在有了場所,居民業余生活豐富起來,玩撲克、下象棋、打乒乓球、遛彎兒,可熱鬧了。”說起小區變化,居民尚德林滿臉都是笑容。
社區黨組織書記當好社區領航人、物業經理當好物業負責人、居民黨員當好小區帶頭人、轄區志愿者當好鄰里熱心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榮光街道將潤德集團、城開集團等11大類73家企業、15家聯盟單位黨組織納入社區黨建框架,并與晨宇小區黨支部簽署聯盟服務計劃書,列出聯盟服務項目清單,每季度開展免費理發、健康義診、法律咨詢等公益活動,團結了社區、物業、黨員和志愿者力量,群眾參與小區治理的熱情空前高漲。
民主型“自治服務”,跨過“最后一米”距離
“只要有問題,咱就找他。他全能,什么問題都能想辦法解決。”在民豐小區,誰家電表壞了、誰家下水堵了、哪個樓棟需要集齊維修費用,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找一個人——張銳。
為解決治理難題,二道吉通社區挖掘了一批有能力、有精力的自治先鋒,建立居民自治管理小組,張銳就是其中之一。他拉著懂維修,掌握電工、瓦工等技能的好朋友李大偉,主動承擔起小區維管工作,通過進一步完善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居民自治體系,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小區”。
“要說居民自治有啥好處,那就是鄰里們開門議事,問題都能商量著自行解決,效率高。”如今,“我的小區我做主,我的小區我管理”已經成為民豐小區居民的共識。
昔日的物業棄管小區,如今小有名氣的自治小區,民豐小區以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為落腳點,發動居民積極參與小區治理,扭轉了居民“自掃門前雪”的狀態,將“幸福小區”創建進行到底。
民豐小區還通過與社區黨委積極協商,利用空余場地打造了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豐富居民文化生活。他們利用小涼亭打造的“心連心議事亭”,成為居民議事協商的重要平臺。黨員、“三長”紅管家、自治小組及居民,在這里開小型會議,解決居民大難題,憑借“微議事”機制,為小區凝聚起“微力量”。不僅如此,民豐小區還充分依托街道、二道區司法局及律師事務所等法律資源,開展“普法進社區”“執法進小區”等活動,用法治思維破解治理難題。
維管型“融合服務”,打破“無人管”窘境
初夏午后,陽光溫潤,微風輕徐,消防宿舍內一片祥和。長廊內有三三兩兩的老人在拉家常,院內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有序。看著滿目“新景”,小區自治小組成員孫蓮榮頗為自豪:“這都是打造‘幸福小區’帶來的變化。”
“這里以前是一個廢棄的自行車棚,冬天漏雪、夏天漏雨,自行車停放成了難事。后來大家一商量,和社區溝通后,將這里打造成了文化長廊,還在旁邊的空地上重新搭建了一個新車棚。”孫蓮榮介紹說,夏天,在這里組織居民開展黨史宣講、消防講座等活動,大家反響非常好,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我們自治小組的工作也獲得了更多人的擁護和認可。
曾經,消防宿舍同樣是棄管小區。為打破這里的“無人管”狀態,榮光街道與宏盛社區聯合主導,在消防宿舍成立了黨支部,長春市民政局黨員干部下沉至消防宿舍包保小區樓棟,與小區黨組織第一書記實行“AB崗平戰轉換”,并開展環境整治、志愿幫扶等多項服務,幫助小區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
孫蓮榮告訴記者,小區黨支部通過深度挖掘消防宿舍的文化底蘊,通過組織各樓棟發起“尋找身邊能人”活動,形成了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以居民黨員為骨干的極具特色的“社區維管+居民自治”相結合的多元服務體系,小區 “無人管”的窘境被徹底打破。
品質型“全維服務”,扭轉“獨角戲”格局
“我中午在‘亞泰業主惠購團’的小程序上下的單,晚上剛到家,當班的安管員就把菜給我送來了。物業的這項貼心服務解決了上班族有時買不到新鮮菜的難題。”
“中午不想做飯了,就去業主食堂吃,吃的好,也不貴,還能給送到家,多方便啊!”
“每周都有早教課,不用帶著孩子往遠的地方折騰,并且課程內容也特別豐富,真是太為我們著想了”
……
在亞泰櫻花苑小區,各個年齡段的居民都有自己的“幸福事”。
一直以來,小區始終由物業中心提供專業化物業服務。隨著社會發展,居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多,由物業主導的服務很難把“獨角戲”唱精彩。為此,物業公司與社區溝通,在榮光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建立了“街道+社區+物業+業主委員會+黨群議事會”的“五位一體”共商共建聯動機制。
如今,近100平方米的物業辦公用房被打造成了黨群服務中心,由社區黨組織牽頭,物業企業、黨員群眾代表、居民委員會、業委會委員、共建單位、“兩代表一委員”等共同參加的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得以建立,設置物業意見箱,召開“固定聯席會”“專題聯席會”,黨組織覆蓋面不斷擴大,居民享受到的品質型“全維服務”,由“獨角戲”就成“大合唱”。
組織在小區建立、資源在小區集聚、作用在小區發揮、服務在小區提供、難題在小區化解,“榮光紅·幸福院”四型模式已經成為二道區創建“幸福小區”的有力支點,讓群眾生活的幸福底色更亮、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