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東遼縣的春蠶養殖季已經進入收獲“倒計時”。作為東遼縣優勢特色產業、生態農業之一的“東遼柞蠶”,已有近百年的養殖歷史。
5月23日上午,記者在老營村見到了東遼縣柞蠶協會理事長佘樂斌,39歲的他已是有著三代傳承經驗的“老蠶農”,他經營的育財蠶業服務有限公司在當地帶動100余人就業,為農民增加收入30萬元,更是輻射黑吉遼蠶農200多戶。
“現在廠房沒幾個人,等到割繭才是最忙的時候,要雇80到100個人幫著忙活,到時這院子就熱鬧起來了。”佘樂斌說,“我們公司主要就是放養春秋兩季蠶種和加工繭,東遼這邊自放養的蠶場大約有3塊,省外還有幾十塊蠶場。”佘樂斌的公司每年產柞蠶種1500斤,年加工蠶蛹10萬斤,年產值達500萬元。
目前,東遼縣現有晨豐園藝特產有限公司為龍頭的9家柞蠶育種場,年繁育柞蠶種繭約10萬公斤,產值約1000萬元,除供應本縣的蠶業生產用種外,還銷往遼寧、黑龍江、內蒙古、以及吉林省其他地區的各蠶區。
5月28日,記者見證了東遼春蠶養殖季的第一次大規模“移蠶”。早上,在平崗鎮共安村的山包上,蠶農們用剪刀將柞樹枝剪下收進挎筐,再由工人將挎筐用摩托運到另一片柞樹林。這里的蠶種就是由佘樂斌公司供應的。
“現在已經‘三眠’起了,再有15天就能臥繭了。”負責蠶場的劉海濤告訴記者,劉師傅的蠶場有200畝左右,投放了13斤蠶種,一個月來,他天天守在山上,只盼著這季春蠶出個好收成。“一個繭蛹能賣8毛到1塊,到時得看市場價啥樣,咱這銷路肯定是沒問題,收購的人多,賣是不成問題的!”劉海濤說。
小柞蠶帶動大產業。近幾年來,東遼縣大力發展柞蠶養殖效應,用現代化農業理念來優化資源配置,由單一的紡織工業原料、餐桌菜肴向服裝、醫藥、保健、食品、生防、化工、美容、旅游等諸多領域延伸,不斷深化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實現柞蠶產業向縱深發展、形成柞蠶全產業鏈發展布局。
在東遼縣遼河源鎮居安村的遼河源柞蠶生態產業園,更加規范化和現代化。柞樹林里驅鳥器鳴叫聲此起彼伏,平整的路徑,規范的排水溝,新的管護作業房,實現監控全覆蓋、氣象監測全覆蓋、封閉圍合管理全覆蓋。
記者看到,這里的柞樹林里還種植了西紅柿和元寶楓等經濟作物,空間利用得更好。在山坡上的彩鋼房里,5萬枚蠶繭用線整齊地掛在房間里,幾只破繭的大蠶蛾正靜靜地趴在那里舒展羽翅。工人熟練地挑選出雄蠶蛾,將它放進準備好的大酒桶里。據工人介紹,像這樣的酒桶,在另一個庫房里現已存了幾百桶。
據該產業園的副總經理史坤介紹,園區主要分為三個板塊,有種植板塊、加工板塊和文旅板塊。加工板塊目前的重點是柞蠶產品研發中心和雄蠶蛾保健酒生產。目前,廠房和配套用房已經建成1300平方米,其中包括專家工作室,研發用實驗室、化驗室、孵化室、菌培養車間,恒溫庫、冷庫、成品庫、原料庫,生產設備已經安裝調試完成,正在試生產。雄蠶蛾保健酒加工能力為100噸,產值可達3000萬-5000萬元。未來,園區還計劃建設柞蠶農耕文旅產業園區。現在,園區具備柞蠶放養條件的地塊為1300畝,年產大繭近百噸,產值600萬左右。
小柞蠶擁有大未來。2022年10月1日,《遼源市柞蠶產業發展條例》正式實施,使東遼縣柞蠶全產業鏈條的規劃、開發、建設、管理、使用、保護,走上了法治化軌道,為東遼縣的柞蠶全產業鏈條發展保駕護航。
今年的4月1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東遼柞蠶”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品牌。這一認證也為柞蠶養殖注入了新活力,使其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支點和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未來,東遼縣委、縣政府還將不斷加大政策、資金力度,扶持柞蠶育種場改造,從設備,人才、到優質培育,把柞蠶養殖加工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為東遼柞蠶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產品開發空間和市場空間。
“在未來發展中,我們將打造柞蠶產業生態發展、優質高產、產品轉型、富縣裕民、服務社會的新發展理念,不斷完善柞蠶產業生態化、智慧化、商品化的經濟綜合發展新思路,圍繞柞蠶特色優勢產業進行全產業鏈謀劃,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東遼縣園藝特產局局長周祥軍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