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過野著新裝,瓜果盈園十里香。
5月30日上午,記者來到德惠市布海鎮,眼下這里的香瓜又到了收獲季。
有著28年種植經驗的郭傳義正在大棚里忙著采摘香瓜。大棚內,一個個穿著青黃外衣的甜瓜圓滾滾的,在綠盈盈的葉面下長勢喜人,讓人遠遠就能聞到那彌漫在空氣中的誘人香甜。
見到記者,郭傳義順手遞過一個香瓜。兩手輕輕一拍,“咔”的一聲瓜裂兩瓣,瞬時香甜撲鼻,輕輕咬上一口,又脆又甜,唇齒留香。
“我家有11棟香瓜大棚,5月10日左右便陸續成熟并開始采摘銷售了,比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說起自家的香瓜產業,郭傳義滿臉自豪地打開了話匣子,“今年種了1.3萬株黃白瓜、2.9萬株八里香瓜,到現在已經賣了1萬多斤,按照目前行情,這一茬瓜毛收入能達40萬元。”
郭傳義一直務農,用他自己的話說,“這輩子只會做一件事,就是種地。”作為“老莊稼把式”,他會一整天都待在地里,盯著雄蜂如何授粉、看瓜的花芽如何分化,可以說,香瓜每一個成長階段的樣子他都見過。“明年我還要加大種植規模,讓更多人吃到原汁原味的小香瓜。”
讓果蔬大棚變身“小康大棚”,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布海鎮的香瓜甜了舌尖、富了百姓。行走在大棚間,記者探尋到了香瓜給這里的農民帶來的“共振效應”。
從郭傳義家的大棚出來,記者又來到了被當地人稱為“種瓜能手”的孫麗家。
時近中午,孫麗還在大棚里忙碌著。
“我每天早上4點鐘就起來摘瓜。”孫麗說,為保證口感,在種植期間她會嚴格控制大棚的溫度和濕度,使用農家肥。她家有6棟大棚,今年培育了5萬余株香瓜苗,種植了白瓜、翡翠公主兩個品種,畝產量能達到7000斤。
“種瓜,就像伺候小孩一樣,從早到晚都得在地里轉悠。白天要把瓜棚的搖桿落下去,晚上再搖起來,中間能達到15攝氏度的溫差,這樣果實的糖度干物質累積是最好的。”孫麗的香瓜“種植經”如數家珍,“咱這瓜,清脆甘甜,口感特別好,端午節馬上來了,現在2萬余斤香瓜全被客戶預訂了。”
一個產業的進步,單打獨斗不如抱團發展。布海鎮長山村已經有了專業合作社——鐵生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60多人聯合起來,一共建有40棟大棚,其中僅香瓜就有25棟,是目前鎮里規模較大的香瓜種植基地。由于用的是農家肥,來這兒買瓜的都是回頭客,再加上棚膜香瓜見效快,瓜農巧打時間差,效益一直不錯。
“大家聯合起來,擰成一股繩,韌性強、后勁足。”布海鎮副鎮長于鑫告訴記者,目前,全鎮已有陳家、布海、侯家、長山、德升、吉家和新城等7個村的瓜菜達到規模化種植,形成地產香瓜聯合體。采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處理商品化、銷售品牌化、經營產業化“五化”模式經營,實現了“統一品牌、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渠道”。于鑫說,“布海香瓜”銷售渠道穩定,上市旺季,日銷售上千噸,成為德惠市名副其實的特色農產品,遠銷黑龍江、北京、上海等地。
人氣足、市場旺、信心強。據當地負責人介紹,僅香瓜這一項,布海鎮農民每年可增收1.5億元。
離開布海鎮,已近下午5點。陽光照耀下,一棟棟整齊排列的瓜菜大棚熠熠生輝。車從大棚旁駛過,陣陣瓜香不時隨風飄來,透過車窗,沁人心脾。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升級,布海鎮的香瓜產業發展有活力、有韌勁,“十里香”已經“香飄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