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并進!在岸上,有工程運輸車忙碌,在水里,有施工船穿梭……這里是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工程長春支線項目施工現場。
長春支線取水口作為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工程最后一個關鍵項目,進展如何?前不久記者來到這里一探究竟。
此時正是早上7時,施工現場一側,新立城水庫沿岸,只見幾名潛水員身著潛水服,熟練地潛入了水下。
“潛水員馬上進行的是水下管線安裝和切割工作,潛水深度達20米。”長春支線項目負責人孫洪亮告訴記者,“我們在岸上通過空壓機壓縮供氧,但水下作業更耗體力,每一小時就要更換一名潛水員。這些潛水員一天要往返工作近10個小時。”
“水下作業環境復雜,如何克服水的壓力、浮力,作業時又該如何防水,潛水員如何負重操作,如何保障施工安全……這些都是難點。”
難點多多,為何非要采取水下作業?
“長春支線工程包括取水口工程、隧洞工程、泵站工程和輸水管線工程,目前除取水口工程,其他工程均已完工。”孫洪亮介紹說,取水口施工至關重要,關系著整個支線工程的成敗。
而取水口建設臨近水源地,所以最大的施工難點,在于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為了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取水口施工方案我們先后修改了三次。”孫洪亮說。
先考慮的是水利施工最常用的“土石圍堰”技術,由于擔心泥土流失對水源地環境產生影響,這個方案被棄用。
施工方又設計了“鋼板圍堰”方案。但是,由于新立城水庫地質條件復雜,水下為硬巖地質,無法插入鋼板。
這不行,那也不行,思來想去,大伙兒反復研究論證,大膽創新,決定采取全水下取水口施工作業。孫洪亮說:“這是我國高寒地區首次水下取水口施工作業,開創了國內水利施工先河。”
新立城水庫碧波蕩漾,大型浮船上的工作人員與潛水員密切配合,起吊、沉降……現場有條不紊。
地面施工也同步緊張進行。在水庫岸邊,一口深井直徑超10米、深度近20米,格外引人注目。
“這處深井就是長春支線的閥門井。”孫洪亮說。
戴上安全帽、穿上絕緣靴,隨施工人員搭乘吊筐沉入井下,4分鐘后抵達最深處。相比于地面的溫熱,地下顯得清涼不少。
現場施工負責人王曉東介紹,閥門井已完成開挖19.8米,大型盾構機通過閥門井潛入地下進行開鑿作業。這處輸水隧洞總長約970米,隧洞最終與水下管道貫通,成功實現引水。
“預計兩個月后,長春支線取水口完工。屆時,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工程10條支線全部貫通,工程將利用豐滿水庫水頭高的地理優勢,采用自流及加壓方式直接引水至長春、四平、遼源等8個縣(市)區,能夠破解我省中部地區水資源匱乏瓶頸。”王曉東告訴記者。
而在這最后的關鍵節點上,又是如何跑出“加速度”的呢?
“越是沖刺,越要拼盡全力!”六月,烈日當頭,項目部把盒飯送到施工現場,施工人員以地為席,直接“干飯”,分秒必爭搶抓時間。
“快,集合開會!”
晚上8點,工程項目部燈火通明,又到了每天開調度會的時候。
“取水口閥門井水庫側今日頂管施工12米……”
“今日盾構機隧道側頂管13米……”
“今日管道焊接共完成25米……”
施工人員圍坐在一起,對照著施工進度表,匯報當日進展。人人都在比拼,看誰超額完成了任務,調度會仿佛一場“賽馬會”。
從早到晚,項目部都在加班加點地保障工程“最后一公里”的建設。吉林水投集團水業發展公司執行董事長殷術奎告訴記者,在吉林水投集團總部,一張張責任分明的作戰圖、督戰圖清晰可見。此外,集團還成立了工作專班,通過“包保責任制”和“日報告”工作機制,實施全鏈條安全監管,以標準化作業體系嚴格規范每一道施工工序、每一項操作流程,以高標準確保工程高質量。
“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2013年12月開建,10年來,上萬名參建人員見證了這條長達746公里、最大直徑近8米的‘巨龍’即將在吉林中部大地上蜿蜒伸展。”殷術奎說,今年7月,工程就將整體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