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點11分。
站臺外的天空泛起魚肚白,晨光射穿薄霧,動車一路疾馳,目的地,琿春。
這一時刻,正在家中整理上半年工作總結的馬宏坤,打開手機發了一條信息:建軍,這次“創先爭優”你被評為優秀黨員,“七一”表彰會還有三天,你把發言稿好好準備一下。
這一時刻,早早來到單位的趙建軍喝了一口濃茶,眼睛一直盯著監控屏幕里的生產畫面,手機響起了提示音。
這一時刻,下夜班的王洪亮在家中睡熟還不到兩個小時。
三個人都是吉能集團琿礦公司的板石煤礦員工,是記者此行的采訪對象。
三個半小時后,我們陸續見面了。
和想象中昏暗的井下、灰頭土臉的礦工、一筐一筐地挖煤完全不一樣,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筆尖記錄的是“智慧”煤礦的發展密碼,鏡頭對準的是新時代礦工昂揚向上的身姿……
板石煤礦和它的“馬礦長”
馬宏坤是記者見到的第一個采訪對象,不,準確地說是“聽到”——
在走廊盡頭的會議室,馬宏坤正在給機電組開會。“把煤炭從黑色變成綠色,把高碳變成低碳,把污染變成清潔,就四個字——科技興煤。”
第一眼看到馬宏坤,意外掛在了記者臉上。帥氣的面孔,整潔的工作服,戴著一副眼鏡,馬宏坤更像是一位儒雅的學者。
“馬礦長是黑龍江人,大學畢業就到我們礦上了,一干就是15年。”
“馬礦長是從最普通的一名員工,一步一步干上來的。”
“要說我們這里下井次數最多的人,那還得是馬礦長。”
工友們七嘴八舌地向記者介紹起馬宏坤,他是板石煤礦的機電副經理,但大家更習慣叫他“馬礦長”。
科技興煤,不僅“馬礦長”掛在嘴上,更是板石煤礦的“武功寶典”。從人工采煤到機械化采煤,再到如今的智能化采煤,我省的煤礦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科技興煤戰略引領下,板石煤礦2022年全年盈利近3123萬元。
科技興煤,板石煤礦有“重器”。剛寒暄兩句,機運科科長趙建軍領著記者來看他的寶貝玩意兒。
“我們今年4月購入的兩臺單軌吊車,不僅解決了支架、支護材料等物資運輸的問題,還解決了前往工作面人員的運輸問題,節省了大量時間,也緩解了礦工的體力。”
他口中的單軌吊車科技感十足,外觀像極了一臺列車,它最大的不同是軌道不在地面,而是鋪設在巷道的頂板上,懸空在巷道里穿梭。單軌吊車最大的作用就是井下輔助運輸。“有些工作面距離安全車乘降地點大概兩公里,礦工以往過去既費時又費力,如今坐在單軌吊車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慧大腦”和它的指揮官
11點58分。
這一時刻,王洪亮正在吃“早飯”。
這一時刻,馬宏坤換好衣服,戴上裝有照明燈的安全帽,入井準備巡檢。
這一時刻,“指揮官”趙建軍拉著記者來到了煤礦的“智慧大腦”——自動化信息管理中心。
推開房門,目之所及全是監視屏幕,大概有100多個,這些屏幕正實時顯示井下的各個場景。
在正中間的監視屏里,記者看到一支巨大的機械搖臂正在不停地工作,“這是交流電牽引采煤機的‘截割部’,主要功能就是割煤,割落的煤再通過刮板運輸機送到轉載機,最后通過帶式輸送機將煤運到地上。”趙建軍指著屏幕,告訴記者如今挖煤和運煤的全過程。
人拉繩、步丈量、石頭標記……這些刻在記者腦海里的采煤方法早已成為老黃歷,“這種土方法容易造成孔位偏差、巖層爆破不均勻,安全隱患十分大。我們現在早已從炮采工作面轉變成綜采工作面。”趙建軍告訴記者,隸屬于琿礦公司的板石煤礦從2005年建廠就是綜采工作面,它也是我省首個實施智能化綜采工作面的礦企。
交流電牽引采煤機、刮板運輸機、單軌吊車等各種智能機械設備工作的場景在屏幕里隨處可見,煤礦工人的身影卻少之又少。
“現在井下一個工作面每小班也就十多個工人,主要負責安全巡檢和設備維修,采煤、運煤早已實現自動化。”趙建軍一邊說一邊來到操縱臺,按下了一鍵啟動控制按鈕,采煤機、液壓支架、運輸機等設備陸續開工、高效協作。
“以前液壓支架需要人工操作,采煤機往前走,支架工就得跟著跑。一個工作面140多個支架,至少得配四五個人。操作手柄也費勁,工人手上經常起繭子。”趙建軍介紹,現在煤礦借助智能化綜采系統,僅需一人便可操作所有的液壓支架。
單軌吊車和它的新司機
15點40分。
這一時刻,馬宏坤正在千米井下巡檢,眼前“亮堂”得很,每隔15米的照明燈點亮了整個采煤作業面。
這一時刻,趙建軍一邊盯著“屏幕墻”,一邊拿起對講機和工作人員溝通。
這一時刻,單軌吊車的新司機王洪亮換好工作服和記者見了面。
“我們現在工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王洪亮對現在的生活特別滿意。“礦里上了好多先進設備,干活沒那么累了,還買樓買車了。”
“老王,20分鐘后準備下井,抓緊給記者講講你的奮斗史。”對講機里傳來了趙建軍的聲音。
“我就是一個大老粗,這些事有什么可講的。”王洪亮雖然不善言談,工作起來卻一點不含糊。
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企業在向前發展,礦工也不得不面對轉型,以往靠蠻力的工作方式已經被淘汰,現在更多的要靠技術。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知識改變命運啊!”王洪亮說,他以前就是一名普通的礦工,為了讓自己不落伍,他不斷學習,學習如何駕駛井下車輛、如何使用機械設備,如今則成為單軌吊車司機。“以前就知道靠力氣吃飯,現在不學習不行了,為了開這單軌吊車,我出去學了兩個多月。”王洪亮說。
邊走邊聊,沒多久,就到了下井口旁的等候室,正趕上馬宏坤和五六名礦工升井。礦工們拎著飯盒,衣服沾了些煤灰。
“以前礦工從井下上來,全身都是汗和煤灰,不夸張地說脫下來都能在地上立起來。”馬宏坤對記者說。
目送王洪亮和幾名礦工下井,夕陽西下,記者也結束了一天的采訪。正是下班高峰,礦工們開著車下班了。
走過宣傳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一段話映入記者眼簾: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