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之路千萬條,關鍵是找準定位。
一個只有80余戶、戶籍人口300多人,95%以上村民都是蒙古族,主要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小村該怎么發展?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烏蘭圖嘎村在各級黨委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堅持“以農為本,農旅結合”的方針,圍繞少數民族自身資源優勢,不斷向農業、休閑、娛樂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鄉村轉型邁進。6月底和7月初,記者先后兩次來到這里,了解小村的發展和變化。
烏蘭圖嘎村依崗而居,被玉米和稻田圍繞其中,蒙古族特色的民居與秀美的風光相映,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畫卷。
走過雕塑著蒙古馬的民俗村門,映入眼簾的是路旁一塊刻有“花道寶”的大石碑。“‘花道寶’曾經是這里的地名,在蒙古語里的含義是開滿鮮花的山崗。烏蘭圖嘎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清代時先民們在這里開荒種地,捕魚狩獵,筑房而居。1984年改為現在的村名——烏蘭圖嘎,漢意為‘紅色的旗幟’。”烏蘭圖嘎村黨支部書記佟國波說。
6月30日,是烏蘭圖嘎村第七屆花道寶敖包文化節的日子。“歡迎你親愛的朋友,吉祥的哈達為你舉起,請你喝下這杯真情的美酒。”一首《下馬酒》盡展蒙古族村民的熱情好客。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更是將現場觀眾的情緒帶向一望無際的草原……如今,花道寶敖包文化節活動已成為村民們歌頌社會主義、歌頌黨的民族政策,弘揚蒙古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優秀傳統,促進經濟發展和各民族大團結的盛會。
“如果沒有脫貧攻堅以來的好政策,沒有駐村工作隊的大力幫助,村里的很多民俗文化可能就斷了。”佟國波說。
為了將蒙古族特色文化資源繼承好利用好,脫貧攻堅之初,由白城市人大和吉林銀行白城分行組成的駐村工作隊,對烏蘭圖嘎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時任白城市人大民僑外委主任的吳澍將烏蘭圖嘎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情況詳細地記錄了下來。目前,烏蘭圖嘎村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項:花道寶敖包祭祀、查干蘇勒德祭祀、蒙古族生日禮俗和蒙古族餡餅,這些成為全村發展民俗特色旅游的亮點。
脫貧攻堅以來,烏蘭圖嘎村以“爭創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最宜居村莊”為統領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危房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群眾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大變樣,全村實現了硬化村路戶戶通,修建了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圍墻,粉刷修繕了民居,建設了民俗文化長廊、文化墻等。烏蘭圖嘎村已列入吉林省“千村示范”行列,并先后獲得“省級美麗休閑鄉村”“吉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
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資金的幫助扶持下,烏蘭圖嘎村升級改造了兀良哈蒙古餐飲文化中心,建設了400平方米的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接待設施。
7月初,記者在餐飲文化中心見到了烏蘭圖嘎村蒙古族餡餅第四代傳承人王敬云。在廚房里,她將揉好的面團揪成一個個劑子,取一個劑子拍按扁,舀一大勺拌好的牛肉餡放在中間,快速包成團后放在撒滿薄面的案板上再次拍按,攤薄成型。“我們這餡餅,主打一個皮薄餡多,所以攤餅這步格外講究,弄不好就露餡嘍!”說話間,烙餅的鐵鍋已經熱了,王敬云將餡餅放入鍋中,徒手快速拍打餅面讓餡餅勻稱整齊。餡餅兩面刷油翻烙,待到餅面金黃鼓起便可出鍋,頓時香味四溢。
王敬云一邊將烙好的餡餅裝盤一邊向記者介紹,烏蘭圖嘎村蒙古族餡餅制作技藝是清朝末年從喀喇沁旗遷徙而來的謝姓蒙古族人傳承下來的,并和本地的蒙古族居民融合形成的一門獨特的食品制作技藝,距今已有130年的歷史。
“我10歲就跟著母親學習蒙古族餡餅的制作技藝,母親將怎樣和面、拌餡、包餅、烙餅、走油以及食材的選用等,每一步都手把手教給我。”王敬云組建了“兀良哈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她以合作社為平臺招收學徒,繼續傳承蒙古餡餅的制作技藝,讓更多的村民掌握這項技藝從而增加收入。
烏蘭圖嘎村距離白城、洮南分別是35公里、25公里,其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及蒙古族村寨的定位和歷史文化特色,適合以文化民俗為IP打造周末休閑游產品。在白城市人大的幫助下,烏蘭圖嘎村制定了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蒙古族民俗體驗園”項目的建設也被提上日程。
“我們圍繞‘吃、住、游’旅游要素,以蒙古族文化體驗、農家樂民宿和親子娛樂活動等項目為依托,將烏蘭圖嘎村建設成周邊城市居民體驗蒙古族文化、品嘗特色餐飲、尋味鄉愁記憶的休閑娛樂度假村,實現幫扶村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白城市人大駐烏蘭圖嘎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谷洪濤說。
“從這里走出去的能人很多,真心希望大家能夠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把這里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好,把家鄉建設好。”烏蘭圖嘎村蒙古族生日禮俗傳承人,76歲的村民吳金祥說。
“洮兒河水長流淌,岸邊有俺美麗的家園,蒙古包里歌聲揚……美麗的家園,吉祥花道寶,我心中的眷戀。”烏蘭圖嘎村的村歌《吉祥花道寶》唱響了村民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鄉村振興路上,小村向著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建設的努力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