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風雷伴熱波,炎炎赤日影婆娑。
按照春播時的約定,7月20日,頂著烈日,我們再次來到位于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無人農場”,看這個神奇農場是如何進行植保和噴灌的。
天氣悶熱,一路上兩旁綠油油的玉米地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玉米已經揚花,正是進行田間管理的時候。
來到農場,一架翼展1米多的無人機停在地頭,工人在添注農藥。不一會兒,無人機拔地而起,飛到玉米地上空,拖著一簾藥霧向遠方飛去。旁邊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于銳一臉自豪地說:“無人機打藥太省事了,一天打幾十公頃地跟玩兒似的。”他介紹說,基地加上合作社一共有600多公頃地,一臺大疆T30植保無人飛機一周就干完了。這要是用以前的農機,一臺一個月也未必干得完。
無人機還在上空盤旋,記者卻在地頭發現,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直徑半米高不過膝的圓柱體,紅白相間十分惹眼。每個圓柱都有一根管子連著一個自動控制的小型水塔,另一端連著鋪設在地里的細管,這就是云智能物聯網水肥一體系統。于銳介紹說,把水、肥和藥在水塔里攪拌好,用手機操作就能自動滴灌了,這套系統既節水又省肥,好操作易上手。這邊話音未落,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國雙在手機上點了幾下,水管立刻鼓了起來,這就開始滴灌了。
在一處地頭,一個不停變換數字的電子屏幕吸引了記者。屏幕上顯示著不同地塊的土濕、土溫、風速、風向、氣壓、雨量、大氣濕度、鹽分、日照時數、輻射累計、二氧化碳等數值。這是土壤墑情觀測站,集土壤環境采集、存儲、傳輸于一體,不間斷自動采集土壤環境信息數據并實時傳輸到管理平臺進行數據分析。這一套系統,相當于好幾個實驗室,而且實現實時監測傳輸,這效率可不是傳統實驗室能比得了的。
再往前走,物聯網蟲情信息采集設備更讓記者感到神奇。這套設備能自動誘捕害蟲,自動用遠紅外線殺死害蟲,并能自動拍照上傳,自動識別害蟲種類和數量,能監測近50種害蟲。同時,在這30公頃地里,還安裝了28個物聯網太陽能殺蟲燈,通過誘導、電擊消滅害蟲,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
地里豎起來的攝像頭讓記者不明所以,莊稼還要監視嗎?是的!陳國雙介紹,這是可視農業應用系統,能不間斷監測農作物生長情況,實時查看氣象環境及土壤環境變化情況,還能查看病蟲害植株情況。這不就相當于人在地里一樣嗎?陳國雙說,還不一樣,因為圖像可以放大,很多在地里肉眼看不到的情況,在管控中心的大屏幕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說到管控中心,不免勾起了記者的好奇心。看了一圈兒設備,還沒看到這些設備反饋給管控中心的情況呢。我們走進智慧農業大數據管控中心,陳國雙坐到電腦前,鼠標一點,可視農業應用系統傳回的苗情實時圖像立刻出現在大屏幕上,連遠在幾十公里以外的地塊都近在眼前。圖像放大,陳國雙指著一片玉米葉上被蟲子啃食過的細小痕跡說,這株就有蟲害了。鼠標再點,大屏幕上出現物聯網蟲情信息采集設備傳回的實時畫面,采集器里的害蟲清晰可見,再一點擊,屏幕上立刻出現了一個圖表,害蟲種類、數量一目了然。陳國雙介紹說,通過大屏幕,基本可以掌握天、空、地的情況,可以監測莊稼生長全過程和生長環境,莊稼的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
農場無人,設備當家。這些“高科技”在“無人農場”各司其職,代替了傳統人工和設備,讓“汗滴禾下土”的農耕活動變得更輕松、更精細、更現代,也許這就是我們向往的現代農業的樣子吧。
農場滿目油綠,我們對秋天的收獲充滿期待,再次和陳國雙相約:秋收時,我們再來分享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