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遼市金玉良田稻田文創產業示范園俯瞰。張樹明 航拍
雙遼市“朝天椒”種植示范園。李坤 航拍
伊通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技術人員,正在對土壤養分進行檢測。史海鵬 攝
梨樹縣米豆間作核心示范區。李坤 航拍
廣袤富饒的黑土地,奠定了四平作為農業大市、國家糧食主產區的基礎,也因此讓四平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做好“黑土地保護利用”大文章,筑牢“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大糧倉!
四平市牢記囑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黑土地保護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扛起保護黑土地重大政治責任,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一主線,聚焦解決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堅持治理、保護、利用一體發力,其經驗做法在第八次國務院大督查中獲得通報表揚,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四平方案”。
科學謀劃——
構建“齊抓共管”大格局
四平市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科學謀劃,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專責監督、部門各負其責”的黑土地保護工作格局。
強化組織領導。四平市堅持把黑土地保護利用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工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市)區全部建立黑土地保護專門機構,不斷強化黑土地工作體系建設。從2021年至今,連續3年制定《四平市黑土地保護工作推進方案》,確定年度黑土地保護各項技術,將各項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及市直相關部門,構建了任務清楚、責任明確的工作體系、目標體系和責任體系。
強化宣傳培訓。組織編寫印發《四平市黑土地保護工作手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問答形式,將黑土地保護有關政策知識、技術措施和保護性耕作,分別編制成冊,發放給基層干部、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規模經營戶,讓基層干部群眾看得懂、學得來、用得上。以“保護黑土地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每年開展“田長制”“耕地保護”“水土保持”“黑土地保護日”集中宣傳活動。通過懸掛條幅、擺放展板、專家現場答疑、發放技術資料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黑土地保護工作,吸引眾多農戶主動參與。通過宣傳活動,提高了廣大群眾對黑土地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全社會黑土地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黑土地保護的良好格局和濃厚氛圍。
強化規劃引領。將黑土地保護納入《四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高標準編制《四平市黑土地保護總體規劃(2021-2025)年》。依據《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吉林省黑土地保護總體規劃(2021-2025)年》等文件,建立健全黑土地保護利用制度體系,推動資金、人才、技術、項目向黑土地保護利用聚集。
強化科技支撐。制定了《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工作方案》《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提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確定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工作考核指標。發揮全市111人省級科技特派員作用,組織科技特派員就黑土地保護相關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科技培訓。積極推薦省級科技項目,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承擔的“實施現代農業生產單位,推進農業標準化研究”等7個項目,列入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獲批資金共317萬元。依據國家和省科技政策導向和重點支持方向,組織指導康達、梨樹實驗站等企事業謀劃重點入庫項目21項。
強化激勵擔當。制定了《黑土地保護專項監督考核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專項監督工作,構建起省、市、縣、鄉四級紀委齊抓共管的“大監督”格局,釋放黑土地保護紅線不容觸碰的強烈信號;
將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列為鄉村振興和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大力選拔任用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基層干部。
精準施策——
集成組裝3大板塊10大項目
四平市把黑土地保護納入全市“三農”中心工作,印發《四平市2022年黑土地保護工作推進方案》,將黑土地保護技術措施集成組裝為3大板塊、10大項目,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不斷強化黑土地保護基礎設施板塊。讓農田變良田,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73.7萬畝,建成東北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12.27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7.2%。劃定永久基本農田775.08萬畝(控制量),占全部耕地面積的75.2%。率先在全國探索建立“田長制”設置市縣鄉村四級田長852名、網格監管人員2608名,設立田長制公示牌824個,共開展巡田6800余次。不斷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109個、耕地質量調查評價點1103個,實現監測網絡全覆蓋。2022年,全省唯一一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項目落戶四平。2023年,全市計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54平方公里,目前,已實際完成71平方公里。
以保護性耕作推廣為重點,進一步夯實黑土地質量提升板塊。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推廣面積逐年增加,2022年,全市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570萬畝,比2021年增加77萬畝;2023年,全市實施保護性耕作已達到580萬畝,基本做到了適宜區域全覆蓋。在推廣“梨樹模式”基礎上,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單元50個,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實施單元,利用導航作業,率先實現現代農業的標準化、機制化、信息化。2022年年末,梨樹縣“梨樹模式”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范區,被確定為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如今,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市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呈現逐年遞增趨勢。
以綠色防控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為重點,鞏固提升黑土地環境質量板塊。重點推廣生物防螟技術、雜草防除、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2023年,全市完成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任務767萬畝,建成區域性畜禽糞污處理中心17個、村屯畜禽糞污收集點1544個,配置畜禽糞污運輸車輛273臺(套),764家畜禽規模養殖場的配套建設糞污儲存處理設施投入運營,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收儲運體系基本形成。秸稈“五化”綜合利用有序開展,秸稈全域禁燒和科學離田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全年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85%以上。
黑土地保護三大板塊十大項目,凸顯了“一提檔、三首創、兩增加”的特色。“一提檔”,即黑土地保護利用全面提檔,全域打響“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為用好養好黑土地作出“四平新貢獻”。“三首創”,即制定出臺《四平市黑土地保護條例》,開創我國黑土地保護地級市立法先河;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全省首創,實現生產效益、生態效益最大化;“田長制”全省首創,率先實現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和鄉鎮村屯全覆蓋。“兩增加”,即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推廣種植面積、糧食總產量逐年增加,2022年在洪澇災害的影響下,較2021年依然實現正增長,達到93.49億斤,發揮了黑土地保護在糧食安全中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多維驅動——
實施全方位司法保護
四平市高效綜合施策,堅持問題導向、多維驅動,抓實黑土地保護監督工作,開創全方位黑土地司法保護新格局。
強化紀檢監督。四平市在全省率先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專項監督,由市紀委監委牽頭成立專項監督工作組,梳理67個量化監督指標,發揮“1+9”監督工作機制作用,強力推進盜采黑土泥炭等違法行為專項排查整治,釋放黑土地保護紅線不容觸碰的強烈信號,實現了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截至目前,全市紀檢監察機關針對黑土地保護領域共立案272件297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259人,給予組織處理197人次,采取留置措施21人,移送司法機關18人,追繳資金2000余萬元。
強化司法保障。充分發揮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職能,組建黑土地保護專業化辦案團隊,堅持懲治犯罪、督促履職、矛盾化解、源頭治理同步推動。截至目前,起訴涉黑土地類犯罪87件147人,辦理黑土地保護領域案件511件,督促恢復耕地、林地、草原3300余畝,拆除非法建筑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回收清理各類固體廢物3000立方米,整改違法畜禽養殖場12家。在全地區67個鄉鎮(街道)實現“網格化”全覆蓋,選聘158名“黑土地檢察保護監督員”,邀請22名專家人才擔任“特邀檢察官助理”,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黑土地保護。梨樹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特邀檢察官助理王貴滿說:“近年來,應檢察機關邀請,參與多宗涉黑土地案件的實地踏查,就土地破壞和修復情況給出專家意見;多次參加檢察機關黑土地保護領域案件聽證會,就案件事實認定、監督意見和整改措施給出聽證意見,從中深深感受到檢察機關的政治責任感和嚴謹、精準、負責的監督態度。”
強化協作聯動。四平市檢察機關以“市院黨組高位推動、四大檢察多維驅動、府委兩院協作聯動、社會各界同頻互動”四位一體的工作理念,與市紀委監委共同出臺《黑土地保護領域問題線索雙向移送反饋工作辦法》,明確了黑土地保護與國家工作人員違紀違法交叉案件中的線索移送路徑、問題處置辦法和會商研判機制,形成“相互支持、各司其職、有序銜接、合力推進”的聯動工作模式,確保“監”“檢”銜接全覆蓋更順暢。與市中級人民法院會簽《加強公益司法保護工作座談會議紀要》,著力解決證據采信、司法鑒定、懲罰性賠償適用等困擾基層公益訴訟工作的常見問題,合力推動黑土地保護領域公益訴訟起訴審判工作高水平發展。與13家行政機關召開黑土地保護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銜接聯席會,共同建立黑土地資源保護重大執法信息聯絡員制度;聯合市自然資源局、稅務局,共同制定加強土地資源保護領域協作配合的“13條意見”,筑牢黑土地生態“保護網”;與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等3家科研單位,共同簽訂黑土地保護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黑土地檢察保護聯絡站,促進檢察業務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7月21日,與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吉林師范大學和吉林梨樹黑土地學院聯合建立“四平黑土地生態保護教育實踐基地”,重點發揮智庫支持、學術研究、保障科研、人才培養等職能作用,著力構建以“實務能力優、學術力量強、研究問題精、成果應用實”為特色的黑土地生態保護領域“檢、學、研”合作高地。
與時俱進——
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引領
四平市創新機制引領,堅持靶向用力,推動黑土地保護實現突破升級,確保各項工作有形有神、有聲有勢、有力有效。
構建平臺,產業提效。用系統化思維謀透黑土地保護,做大做強黑土地保護農機、科研、展銷“三個平臺”,建設中國黑土地保護農機產業創新示范基地,為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提供整體配套方案。成功研發國內第一臺免耕播種機,解決農機農藝適配問題,目前,已發展到第8代產品,累計投放市場2萬余臺,在全國10個省區得到廣泛應用,完全可替代進口產品。中聯農機智能農機公司投產的大馬力智能拖拉機填補了東北空白,得到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康達農業機械有限公司、隆發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獲批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四平農機產業園研發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構建高層級交流平臺,連續8年成功舉辦第八屆“梨樹黑土地論壇”,與先正達、北大荒等企業集團簽約,國務院領導給予高度評價,目前已成為共商黑土地保護大計的高端平臺。打造高水平展會平臺,成功舉辦兩屆中國北方(四平)農機展銷會,現場銷售農機3400多臺(套),銷售額達2.72億元,創下四平會展史“五個前所未有”:層次之高、規模之大、形式之新、影響之廣、成果之豐。
模式創新,體系升級。以秸稈覆蓋還田為核心,以土地規模經營為前提,以現代農機裝備為支撐,構建黑土地可持續利用綜合治理體系。創新技術體系,全域探索“梨樹模式”有效形式,依據不同生產區域、不同氣候類型和土壤條件,形成了秸稈均勻覆蓋免耕、秸稈條帶覆蓋免耕、秸稈覆蓋條帶旋耕、高留茬壟側栽培、秸稈深翻還田、秸稈科學離田、糞肥堆漚還田“4+X”模式,推動黑土地保護示范體系升級,為黑土地保護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們目前承包的1000多公頃土地,全部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已經使用了6年,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增產效果越來越明顯。”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告訴記者。
打造樣板,示范引領。2021年,全面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梨樹縣成為黑土地保護示范樣板,科技人員依托強大科研優勢,建立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2022年,“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取得新成果,梨樹縣梨樹鎮泉眼溝村萬畝核心示范基地、伊通滿族自治縣馬鞍鎮4000畝示范基地、雙遼市雙山鎮秀水村6000畝示范基地有序推進。構建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梨樹模式”示范體系,鄉鄉有單元、村村有基地、屯屯有示范點,打造一批適宜不同條件的工程技術組裝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