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一景 (資料圖片)
7月,扶余市蔡家溝鎮、大林子鎮、得勝鎮等17個鄉鎮37個村熱鬧非凡。2023年示范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修路、栽樹、種花草、換路燈……從今年開化就開始動工了,現在各個村都換了模樣。”三井子鎮村民劉立剛興奮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扶余市扎實開展“千村示范”創建,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一幅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振興畫卷次第展開。
擦亮生態宜居新名片
走進大林子鎮,馬路寬闊干凈,庭院整潔溫馨。
近年來,扶余市以項目為抓手,擦亮生態宜居新名片。僅“示范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便惠及了37個村。據介紹,該項目由扶余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投資建設,總投資7507.26萬元,目前項目工程量已完成70%。
與此同時,扶余市持續推進“黨建紅”與“環境綠”深度融合。
黨員奔赴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擼起袖子、拿起鐵鍬掃帚,全面打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夏秋集中攻堅戰,通過“黨建引領、黨員互助”走出了“支部帶動+黨員沖鋒+群眾參與”的黨建引領新機制。
383個村黨支部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帶領保潔員對村主次干道、活動廣場、便道的樹叢、各戶房屋墻角等進行全面清理。村民們干勁十足,村內環境衛生進一步得到改善。
同時,引導村民落實好門前“五包”制度,主動對自家房前屋后的衛生進行清掃,培養群眾自覺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意識、形成長效的環境保護機制,改變農民群眾的不良生活習慣,提高農民群眾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識,真正為老百姓創造一個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
抓住人才振興關鍵點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近年來,在扶余大地上,很多青年主動從城市返回農村,在田野上磨煉本領,墩苗實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為了深入學習鄉村振興先進典型,全面推動扶余市鄉村振興深入發展,2023年以來,扶余市共開展赴浙江省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等各類培訓8期,共計培訓1346人次,并舉辦機關“知崗愛崗講崗論壇”“年輕干部建功論壇”等活動提升干部能力水平,培養鄉村振興人才。
大力實施專項人才助推鄉村振興計劃,引進20名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專項人才,積蓄可持續發展力量。緊扣與長春市、吉林大學對接合作工作契機,拓展合作內容,組織鄉村兩級干部到省內涉農高校實地考察項目、對接合作,邀請高校組建博士團隊來扶余“傳經送寶”。選派政治素質好、組織水平高、帶富能力強的退休老干部擔任鄉村產業副書記,全市上下形成了試點先行、典型引路、三級聯動、一體推進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
堅持以產業吸引人才向一線集聚,政策向鄉村一線集聚,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大舞臺”上大展身手。其中僅九連山村祥包福黏豆包廠吸納全村勞動力就業85余人,農民人均增收3萬元。吸引青年人回鄉創業就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人才力量。
“三產融合”促發展
九連山村處處生機盎然。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忙碌著。
“去年一個冬天,我在黏豆包廠打工賺了近兩萬元,還學到了技術……”村民付志波說。
據企業負責人王立梅介紹,九連山的黏豆包現已在全國40個城市設立銷售網點,加上電商助跑,年銷售100多萬公斤,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產業發展,重在融合。
近年來,扶余市堅持“三產融合”,促進增收致富。圍繞打造“祥包福”等特色農產品品牌,開辟了一條集農業生產、產業加工、生態休閑等元素于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形成“農產品開發”“合作社+”“工坊帶動”“電商助跑”“特色小鎮”的融合發展模式。
夯實種植基礎,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等項目。新技術新模式讓農戶每公頃土地增收3000余元。
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2021年初,總投資700萬元祥包福農民專業合作社投產,以“村集體、合作社和農民共同經營、成本分紅”為運作模式,村集體分紅占比60%,合作社和入社社員占比40%,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
大力實施“文化+農業+旅游”的興產強村富民工程,著力打造民俗鄉村文化生態旅游村,著力推動專業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三大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的生態小鎮。扶余市在三產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探索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