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三十年,之于歷史長河,不過是白駒過隙;
三十年,之于一座城市,卻是看得見的滄桑巨變。
回顧白城撤地設市三十年歷程,時時處處都印刻著奮斗的足跡。
在充滿希望的八百里瀚海,白城人用踏實肯干的勁頭,開創著新的歷史。經濟增速快、糧食生產連年遞增、城鄉變化大、脫貧成效實、政治生態好、群眾幸福感強,每一級臺階、每一次突破、每一項成果,都是對三十年發展印記的最佳注解。新時代開啟新征程,今天的白城正綻放春華,前進的腳步依然鏗鏘。
此刻的白城,全市上下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我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秉持“三十而立再出發”的歷史主動和務實擔當負責任的過硬作風,縱深推進全市“一三三四”高質量發展戰略,下大氣力鍛長板、揚優勢,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白城。
糧食生產:科技賦能高質高效
在洮北區,伴隨著引擎的轟鳴,一架農用直升飛機正沿著稻田勻速飛行,機身下的噴淋頭噴出白色的霧化農藥,均勻灑向稻田,為水稻披上“防護衣”。此次水稻病蟲害飛防作業,主要集中在青山鎮、到保鎮、洮河鎮3個鄉(鎮),對7.2萬畝水稻進行一次免費飛機防治稻瘟病和二化螟作業,每架次可施藥800畝,7至10分鐘就可完成一個飛行架次。
“我們緊盯糧食安全這根主線,圍繞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不斷強化科技賦能,切實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效率,全力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到位。”洮北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說。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今年,白城市播種糧食作物1622.8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推行鹽堿地治理“大安模式”,落實國家試點年度任務16萬畝。深入實施國家種業振興行動,建設制種基地5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65萬畝,落實保護性耕作686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408萬畝,為糧食增產打牢基礎。
項目建設:“強引擎”推動新突破
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在白城市各項目建設現場,一批批重點項目火熱推進,一座座新興產業園拔地而起。
為更好地以項目建設新成效推動白城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8月,白城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領聯檢團,深入全市5個縣(市、區)、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33個重點項目進行實地踏查,面對面了解項目建設進展情況,現場推動問題解決。
在今年上半年落戶洮南的全省首個大標方堿性電解槽裝備制造項目——堯景500兆瓦堿性電解槽裝備制造項目現場,一線工人正搶工期、抓進度。“項目預計10月份投產,產能規模將位居全國前列。這是我省在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及氫的儲、運、應用等領域的重大突破,將有效助力白城建設‘北方氫谷’,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作出積極貢獻。”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走訪中,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映入聯檢團成員的眼簾,他們邊走邊看、邊聽邊議,交流經驗、對標趕超。“通過實地走訪,感到各地抓投資、上項目、你追我趕的工作氛圍日益濃厚,特別是一些對全市未來產業布局支撐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在加速推進,感到十分振奮,越看越有信心。”聯檢團成員說。
白城市堅持工業主導、投資拉動、項目為王,資源規模化開發與產業集群式發展同步推進。各縣(市、區)每年新上5個、開發區(園區)新上3個億元產業項目,確保每年都建成一批立市立縣的大項目。今年上半年,白城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48.9%,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7億元,同比增長11.8%,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實施5000萬元以上項目188個,比去年同期增加14個。
資源轉化:優勢做優特色做特
東風勁吹,綠電潮涌。走進通榆烏蘭花DE風電場,一臺臺風電機組迎風旋轉,蔚為壯觀。該風場裝機容量194.6MW,年平均發電量72907萬度,年產值2.72億元。“作為風電場的一員,我們盡一切可能去利用大自然的饋贈,提高我們風力發電機組的可利用率,為全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從事風電行業已經10年的風場副廠長對“大風車”如數家珍。
白城市地形平坦,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是全國首批千萬千瓦風電基地之一、全國唯一風電本地消納綜合示范區、全國首批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東北唯一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是全省新能源起步最早、發展較快的地區。從1999年開始起步,經過20多年的探索、創新和實踐,已經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條和以基地化為主、分布式為輔的發展格局。吉林省“陸上風光三峽”工程的實施,更是將白城新能源產業引入發展的快車道。目前,白城市新能源裝機達1026.6萬千瓦,還有近4000萬千瓦開發規模。今年內,白城市力爭新能源開發規模突破1300萬千瓦,“十四五”期末裝機規模將達到2000萬千瓦。
在鎮賚縣食品產業園區,新型綠色智能化年產40萬噸檸檬酸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今年底一期項目投產后,年可消納玉米26萬噸。“白城的風光電資源豐富,如果全部以綠電生產檸檬酸,可以在今后的出口競爭中獲得巨大的優勢。”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白城市突出主糧、肉乳、特色農產品加工“三條線”,深度挖掘轉化農業優勢資源,已經初步形成具有白城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今年以來,在“主糧加工線”中,梅花黃原膠項目滿負荷生產,檸檬酸一期項目完成總體工程量的70%;在“肉乳制品加工線”中,牧原4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已規模化生產,吉運20萬頭、和合10萬頭肉牛屠宰加工,德信700萬劑肉牛凍精,啟元泰富種牛繁育等項目穩步實施,中糧700萬頭生豬項目即將落地;在“特色農產品加工線”中,天意雜糧速食面順利投產,佳頓營養米粉項目、昌和米糠油項目加速推進。
位于大安市大賚鄉的鳳翎文旅產業項目與嫩江灣旅游區遙相呼應,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滿足了多樣化、多層次的文旅消費需求,正成為新的熱門打卡地。“項目極大改善了當地人居環境,并可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帶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成為鄉村旅游的特色名片。”大安市大賚鄉相關負責人說。
白城擁有向海、莫莫格、嫩江灣等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地11處,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今年以來,白城市結合全省西部河湖草原濕地旅游大環線布局,實施了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機車博覽園、萬寶山國家草原公園等文旅項目建設,舉辦端午文化旅游節、杏花節、草原音樂節、青島啤酒節等系列活動,新增2條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今年上半年,白城市旅游市場強勢復蘇,重點景區游客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產業集群:全產業鏈建設助推高質量發展
草原遼闊,風機飛旋。白城市在清潔能源發電、風電裝備制造、綠電認證產業等新賽道上加速超車,先后獲得“東北首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發電城市”“新型風機實驗地”“風電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城市”等稱號,成為綠電產業投資的“風口”前沿。
作為白城綠電產業示范園區首批開工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吉電能谷鉛碳電池生產項目土建工程接近尾聲,綜合庫房、生產車間建設已完成,現已進入設備安裝和調試階段。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8500萬千伏安時鉛碳電池生產和年處理60萬噸廢舊鉛蓄電池綜合利用的能力。
當前,白城市正搶抓國家和省支持“綠電+消納”示范創建契機,加速實現綠電和產業優化組合,推動由能源大市向能源強市轉變。
今年,白城市新能源在建和擬新開規模442萬千瓦,東北首個“光熱+光伏+風電”示范項目有望年底建成,世界首臺雙葉輪風力發電機組項目全面竣工。全國規模最大的國電投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建設進度達到30%,吉電股份制氫加氫一體化項目完成主體工程,全省單體容量最大的25萬噸綠色甲醇項目落戶洮南。
裝備制造穩步發展,實施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延鏈補鏈強鏈工程、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升級工程,上海電氣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昊安新能源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等項目投產運行,堯景電解槽項目進入試生產,凡瑞重工、施必牢等項目預計年底前建成。
今年上半年,全市能源、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三大產業完成產值137億元,同比增長7%;全市接待游客49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0.4億元,比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73.7%和121.1%,達到歷史最好水平。能源、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特色旅游四大產業集群正在白城悄然呈現。
回頭看,三十年砥礪前行。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白城市不斷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發展成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我省西部重要生態屏障,白城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強市,突出環保優先,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充分發揮白城“區域位置獨特、農牧資源豐富、清潔能源富集、生態環境優良”的特點,全力推進“兩山”理念轉化,全力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翻開了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向前看,征途漫漫亦燦燦。三十而立再出發的白城,將繼續保持奮進姿態,擔當實干、創新突破、提速快進,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白城的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現實,實現新時代生態白城、實力白城、美麗白城、幸福白城的華麗蝶變。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惟其艱難,更彰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