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國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截至2022年底,我省60周歲及以上人口592.93萬人,占總人口的25.25%,比全國高出5.45個百分點。
隨著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如何加快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讓老年人安享幸福美滿晚年,是我省一直努力的方向。
前不久,省委書記景俊海圍繞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長春市進行專題調研。聚焦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聚力多層次的養老服務供給,聚能獨具特色的養老服務格局,記者實地走訪省內各類養老機構,探尋“銀發族”樂享晚年的吉林實踐。
資源整合多方供給——
牽住養老服務質量“牛鼻子”
7月4日上午10點,76歲的閆英哼著歌走進長春市南關區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區智慧康養中心。每天準時到這里“打卡”,已成為閆大爺的習慣。“跳跳舞、唱唱歌、練會兒書法,一上午就過去了。現在‘幸福驛站’正在改造,原來中午就在這里吃飯,飯菜可口實惠。”說起在社區的日常生活,閆大爺贊不絕口,“有了這個中心,孩子再也不用擔心我的養老生活了。”
“我們以幸福養老、幸福康苑、幸福學堂等為載體,為老年人提供醫、食、住、養、康等全方位居家養老服務,更好地造福于老人、服務于民生。”該社區黨委書記趙月說,社區、駐街單位、社會組織等多方融合資源,居家養老服務項目越來越多。
同一天,記者又來到長春凈月高新區親親之家長者照護中心,今年60歲的長春凈月高新區永興街道居民薛宇紅正在做手工剪紙。她告訴記者,這里不僅提供營養豐富的一日三餐,還安排了手工制作、健身操等各具特色的娛樂活動。“照護中心讓我們附近的老年人走出家門,走進積極向上的社交生活,同時也帶來很多便利。家里要是有活兒干不過來,工作人員就來幫忙;身體不舒服,他們就把飯菜送到家里,服務特別周到。”
據悉,親親之家長者照護中心是長春市首家社區嵌入式醫養結合照護服務微機構,2022年投入使用,現在已成為附近老人們的“幸福驛站”。
我省主動適應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形式多元化發展。
“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我省加快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大力推進綜合嵌入式、區域養老服務中心以及社區老年食堂建設,構建‘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袁金洪說,我省加大力度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推動農村養老大院、互助站點建設,發展農村普惠養老和互助性養老,讓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截至4月底,全省街道351個,共有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178個,其中:綜合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5個,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078個,實現全覆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醫、助浴、助行、助購等上門服務,得到了老人及家屬的普遍認可。目前,全省各地通過社區層面年服務居家老年人達200余萬人次。
“今年,我們還要支持100個綜合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00個社區老年食堂建設。在長春市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建成家庭養老床位2500張,相當于新建25個中等規模養老機構。”袁金洪信心滿滿。
醫養康養深度結合——
高效應對慢病化“銀發浪潮”
6月26日下午4點,長春市南關區仁大醫養中心(以下簡稱醫養中心)醫療院長張曉宏帶著值班醫生和護士進行查房。
“叔啊,下午感覺怎么樣?走路感覺氣夠用了吧?恢復不錯!”
“大娘,心率很平穩,呼吸聲也很好,放心吧!”
“李叔,血壓很正常,繼續保持!”
給老人們聽診、量血壓等一圈下來,張曉宏為他們的身體狀況感到安心。
“這兒是老年人享福的地方,更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今年90歲高齡的韓居梅告訴記者,她老伴兒前幾年腦出血,搶救以后需要恢復和康復,得醫院和家兩邊跑,于是她考察了好多養老院,最終選擇了這里。
據了解,該醫養中心共有350張床位,老人起居生活中心、文體活動中心、醫療康復中心、營養膳食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一應俱全。
“把養老中心開在醫院里,讓我們住得安心,更有‘醫’靠。老伴兒得病后雖不能自理,但在這幾年狀況非常穩定,醫生護士每天都給他監測血壓和心電等各項指標,照顧非常周到。”韓居梅說。
“我們對入住老人全面實行健康體檢,通過核磁、CT、DR、生化指標檢驗,掌握入住老人身體狀況,由專家會診后制定醫療、運動和飲食處方,實行醫療、護理、照護三位一體全方位服務。”該醫養中心養老護理院長梁立紅告訴記者。
乘坐適老化元素凸顯的電梯,記者來到了醫療康復大廳。醫護人員正在針對不同患者的需求實施運動康復、中醫康復和醫療康復。據康復醫學科主任趙久明介紹,這里是集多功能康復器械于一體的康復區,康復設備、輔助器械特別先進。
該醫養中心副總經理羅昕告訴記者,“醫院辦養老的優勢在于能充分利用醫院優質的醫療、護理資源,實現‘小病不出樓、大病及時轉’。醫養中心每個樓層都設有交流區域,讓老人們利用休閑時間廣交朋友,舒緩精神壓力,實現‘有病治病、沒病頤養’。”
據仁大醫養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晨介紹,該公司還積極發展嵌入式養老社區和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將養老機構與社區有機融合,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養老服務。現在,仁大醫養中心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周邊三個社區,80余戶安裝使用了智慧居家養老產品。
“景俊海書記先后兩次到中心調研指導工作,提出殷切希望,讓全體員工和入住老人都倍感振奮。作為我省醫養結合較早、規模較大、服務功能較完善的養老機構,我們會更加努力,為我省醫養結合事業和養老產業作貢獻,讓老年人有更好的養老樂園。”唐晨說。
隨著空巢、高齡、失能等老年人增加,近年來,我省探索構建了醫養協作、養內設醫和醫內設養三種模式,不斷完善醫療和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功能。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醫養服務功能的養老機構1300余家,8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人提供醫療服務;醫養結合機構82個;全省769個養老機構通過與596個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或簽訂合作協議,為入住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全省醫療養老服務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建立,醫養結合網絡基本形成,一批兼具醫療衛生資質和養老服務能力的醫養結合機構已建成,機構養老服務日臻完善。
精神文化豐富多彩——
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輕歌曼舞,揮毫潑墨,T臺走秀,網絡探索……6月28日,記者走進吉林省社區老年大學,看到這里處處充滿生機。
56歲的民族舞三班學員李麗剛下課,嘴角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對記者說:“退休之后沒什么煩心事兒,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上課兩年多,不僅學到了知識、愉悅了身心,更圓了年輕時的舞蹈夢,感覺自己越來越年輕,別提多開心了。”
循著悠揚的歌聲,記者來到聲樂教室。聲樂中四班學員趙春梅向記者吐露心聲,“走出來的感覺太好了!我曾經天天在家帶孫子,孫子上了學,我也‘背上書包上學堂’。在這里不僅提高了學習技能,增強了信心,更讓我心情愉悅,帶動家庭氣氛更加和諧美好。”
“我們學校以‘文養結合’理念為基礎,設立了九大學院和公益大講堂。除常規課程外,還開設了芭蕾舞、朝鮮舞、架子鼓、中西式面點、剪紙等特色課程,成立了芭蕾舞團、朝鮮舞團、石韻印社等10余個社團。”談起學校豐富多彩的課程設置,校長于淼言語中透著自豪。
“我們以校園為核心,帶領老年人走出去、學起來。目前,已搭建200余個研學基地,設計了‘我是長春人’‘知行梅河’‘江南春漫漫’‘尋找隱秘的水族’等20余條精品研學線路,開展研學活動50余場。”于淼說,“前段時間,景俊海書記來到學校調研指導工作,對我們的研學活動給予肯定并提出寶貴建議,讓我們備受鼓舞,也為我們研學工作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讓更多老年人在學樂有為中增強獲得感幸福感。”
針對老年人精神文化供給短板,我省在全國率先提出“文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充分挖掘全省各類老年教育資源,加快構建老年教育服務體系。在省內49所高等院校推動開展“老年課堂”試點,授課內容涉及聲樂、戲曲、養生保健等多個方面。
我省還與廣東、廣西、浙江等地簽訂了旅居養老協議,著力構建老年人學習、娛樂、健康、旅游、公益等服務平臺,不斷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的信念。”袁金洪表示,我省將堅持以幸福養老工程建設為牽引,加強城鄉統籌、區域統籌,推動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雙輪驅動、同步發展,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和互助養老相協調、醫養康養文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讓具有吉林特色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格局更加清晰,讓“銀發族”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