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的夜晚,最佳拍檔非音樂與啤酒莫屬。
19時,四平市道東19號院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男孩女孩。暖黃的燈光照亮一方“城市營地”,也照亮一張張歡欣雀躍的臉龐。五六張露營餐桌不遠不近地排開,原本不熟的客人們在或動感或抒情的音樂調動下,像老朋友一樣,唱歌、跳舞、碰杯,燒烤的縷縷肉香和裊裊炊煙也跟著律動起來。
任誰也想不到,這樣活力四射的場景、這樣熱鬧新潮的氛圍,就發生在一座破舊的老工廠里。
作為老工業城市,紅磚墻、高煙囪、粗管道、大標語,是四平在上世紀工業時代的特殊記憶。后來,隨著城市規劃建設,工業企業整體搬離市區,留下了一間間閑置廠房,20多年來無人問津,日漸衰老廢棄,成為城市里的“工業銹帶”。
這些廢街舊巷不僅是城市新貌的“瘡疤”,也是亟待開發的工業文化遺產,擁有蝶變為“生活秀帶”的巨大潛力。2019年,在鐵東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知一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選定北八馬路19號閑置的老包裝廠,在保留原廠房的基礎上,規劃投資1.3億元,分3期改造建設“知一·道東19號院文化藝術區”。
一場蘊含著破與立、融與合、保護與傳承的變化開始了。
廠區建筑不必拆毀,偌大寬闊的廠房,正適合改為大型運動場所和歌舞場所;挑一間稍小一點的廠房,在水泥地上“敲”出幾道歲月的裂縫,將原本斑駁的墻面再做舊一些,貼上清新文藝的標語,配齊桌椅沙發及各類炊具,就成了親朋好友們室內團建的好去處;外面的紅磚墻壘得結實,只有嵌著的玻璃窗碎了一塊又一塊,這個不必修補,老舊的輪胎、自行車、鐵罐、鐵網,涂上五顏六色的油漆,裝飾在紅墻上。
為加快建設進程,鐵東區政府數次發函至相關部門,推動合法化手續的辦理;召開調度會,研究疏通項目推進的難點堵點;多個部門的領導到現場走訪調研,盡力幫助。
2020年夏天,道東19號院正式運營,建有“藝術創作中心”“文化創意劇場”“特色主題餐飲”“室內活動中心”“體育運動中心”“體驗教育中心”“大學生創業孵化器”“LOFT創客空間”“室外露營廣場”等一批“798”形態文化主題建筑聚落,成為四平市首家城市更新項目和東北地區首家工轉商使用的民營文化藝術街區。
“從建設到運營,市里、區里的相關部門都對園區提供了不遺余力的幫助。申報省級和市級的特色文旅街區、供電增容、供暖收費、垃圾清運,都是政府幫我們解決的。”知一集團總經理武士博滿心感激地說,“政府能扶持企業到這個程度,讓我覺得現在就是干事創業的最好時代、最好環境。”
吉林省第一家室內馬術館——小騎士馬術俱樂部,四平市面積最大的高端夜店餐飲品牌——十里洋場音樂酒吧,東北地區最知名的脫口秀品牌——草臺喜劇館……眾多優秀項目紛至沓來,園區每天的客流量在1000人以上。昔日的老工廠重煥生機,華麗轉身為四平工業文化旅游區、城市夜經濟消費區、四季特色餐飲街區、創新創業產業園區和城市文化生活新空間。
“這里打造得特別有藝術氣息和文化內涵。既有上世紀的懷舊感覺,也有今天的潮流風范,不僅能露營燒烤、唱歌跳舞,還能欣賞到文化展覽、進行運動健身,滿足了很多人不同的需求,我們都樂意過來。”市民李先生說,他和朋友們常常光顧道東19號院,流連忘返。
除多家極具特色的大型服務項目外,園區還匯集了互聯網、電商、文創等多行業數十家中小創業企業。同時,與政府合作,引入了四平市鐵東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四平市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孵化中心。
老廠房已然成為孵化新經濟的溫床,為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產業帶來強大輻射和動力。據了解,道東19號院自運營后,年營業額可達3億元,利稅可達15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600余個。同時,對老廠區的功能化、創意化、藝術化改造,有效傳承了城市的歷史文脈和工業文化特色,也優化了公共綠地和公共空間,改善了城區生態環境,豐富了城市景觀亮點。
以文帶旅、以旅興商、以商成文。秉持文商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2022年7月,知一集團又與四平市文廣旅局深度合作,在圖書館閑置空間合理劃分功能區,設立便利店、咖啡館,向社會公眾提供特色餐飲、文具用品、文創體驗、親子互動等配套服務,實現公共服務和商業運營完美融合。今年5月,集團打造的知一·悅龍嶺森林風景區投入試運營。景區位于鐵東區山門鎮,占地980公頃,建有房車營地、帳篷酒店、觀星營地,停車場、水井房、充電樁、路燈、洗手間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受到眾多露營愛好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