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又到收獲季,記者走進公主嶺市的田間地頭,欣賞到一幅幅“豐”景如畫。
秋高氣爽中,記者來到位于范家屯鎮孟家村的公主嶺市乾程農民專業合作社。這里的300公頃玉米和130公頃大豆已經進入收割期。無邊的田野里,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滿是醉人的秋色。
田地里,兩臺專用收割機正在同時作業,兩種作物聯合收割互不影響。
“這是在傳統間作套種基礎上,讓兩種作物共生的‘一季雙收’種植模式,玉米、大豆高矮作物錯位搭配,實現玉米不減產并增收一季大豆。”合作社理事長王成高興地告訴記者,玉米和大豆帶狀復種,不但能增產增收,還能更好地保護黑土地。今年,合作社采用10條壟玉米、8條壟大豆間作套種,通光通風還有利于排水,效果非常好,可增收10%以上。
記者了解到,除了種植模式上的新探索,合作社還采用精量播種、密植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玉米產量。同時,通過機械化秋收,把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大大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和培肥地力,為明年春耕奠定了基礎。
“保護好今天的耕地,才能端得穩明天的飯碗。”王成的話通俗且耐人尋味:保護好“黑土地”,擺正“用與養”的關系,造福子孫后代。
“近年來,公主嶺市積極落實黑土地保護、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培肥了地力,每畝可增產玉米26.4公斤以上。”公主嶺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孟凡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公斤玉米2.6元計算,每畝約增收68.64元,全市增效可達288.3萬元。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玻璃城子鎮重興村,許多農戶的房前屋后已玉米成“山”。
“如今種地太省心了,全程機械化,產量也越來越高。”73歲的老“莊稼把式”馬春方說:“今年種了3坰多地,估計能打5萬多斤糧食。”
馬春方和種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在他眼里,土地就是根,就是命。整地、播種、除草、施肥……馬春方精心照料,從不懈怠,秋收時節,更是每天從早忙到晚。
“你看,收割機上又加了一個‘收倒伏絞龍’,能多收一點兒是一點兒。”記者與馬春方一起來到田間,查看機械收割情況,“機器漏掉的倒伏玉米,需人工撿,種地不易,要顆粒歸倉。”
穩步提升的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讓公主嶺市的秋收如虎添翼。如今,全市拖拉機、收獲機械保有量近6萬臺,配套農具近10萬臺(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12%,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460余個。
“良田用良種,才能多產糧。”抓住種子這個農業“芯片”,就抓住了糧食安全的關鍵和提升產量的突破口。離開重興村,記者驅車直奔公主嶺市國家玉米新品種展示示范區,那里305個玉米新品種的集中亮相,引發了記者的好奇。
走進示范區,一穗穗金黃的玉米格外搶眼。
“我今年選的是鴻翔種業的玉米新品種,抗旱、耐澇、抗倒伏,產量高,預計能增產5%。”前來參觀的朝陽坡鎮新河口村村民劉鳳國對于選種非常在意,“要想高產高質,必須選擇優質種子,現在種子更新換代特別快,跟得上形勢,才能出好糧、賣好價錢。”
先正達、隆平高科、大北農、山東登海……如今,國內種業龍頭及科研院所都在公主嶺市建立了育種站。公主嶺市充分發揮地處全國春玉米區種子生產和交易核心地帶優勢,借助國家農高區建設契機,全力打造全國種業發展核心地,成為全省乃至東北三省的種子集散地和交流中心。
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孟凡強告訴記者:“目前全市持證的種子生產企業有55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中育繁推一體化種業4家,已初步形成現代種子產業集群,東華北玉米品種中試基地。”
春種田苗夏耔耘,秋收大有民同欣。采訪臨近結束,記者得到一個振奮的好消息:公主嶺市今年糧食總產有望超過60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69.6萬畝,普通玉米面積435.4萬畝、水稻面積15.99萬畝、大豆面積4.8萬畝……記者了解到,目前,公主嶺市的大豆、雜糧、馬鈴薯基本收獲完畢,預計10月末秋收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