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
漫漫山川終有色,一抹春風撫春響。
驚蟄來了,帶著春雷的聲音、春花的色彩、春野的律動,生活也仿佛一下明亮了起來。
這是一個無比生動的時節——
“驚”,用一種喚醒萬物的力量將春日的畫卷徐徐展開。桃花漸次開放,黃鸝鳥開始鳴唱,空中的雄鷹不見了蹤影,森林中的布谷鳥卻聒噪了許多。驚蟄三候,伴隨著二十四節氣的記述相傳至今,飽含古老的東方智慧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脈,將關于四時更替的天文、農事、物候、花信、風俗娓娓道來。
聽見春天的召喚,醒來的不只蟄蟲,還有棲息在大地上的農人。“驚蟄不耕田,不過三五天。”這是春耕的信號,驚蟄一過,大地解凍,便到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時令。鋤頭落地,翻出蠢蠢欲動的小蟲,農家一年的希望就此破土而出。
在城市,節氣更多的是象征意義。“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天氣回暖,風干物燥,梨子潤肺止咳,一些地方將吃梨賦予遠離蟲害、預示豐收的寓意;“家家打豆忙驚蟄,小婦廚前喚炒蟲”,客家人驚蟄炒豆子、米谷等分食,名為“炒蟲”,初衷也是遠離疾病災害。這些風俗愿景,被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沁潤在最廣闊的生活里,流淌在華夏兒女的血脈里,為春日里的儀式感帶來更多選擇和樂趣。
你曾見過最好的春光是什么樣子的?是王勃筆下的“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還是高叔嗣詩中的“流云開白日,微雨點青山。”
走出去!去看看山崗、田疇、小河、山道……如果你仔細觀察,它們每一天都不一樣,那種細微的變化,積攢一個星期,或是一個月,定會讓你贊嘆。那是生靈萬物以無懼驚雷的蟄伏,釋放出的積蓄一冬的力量。
綻放吧!春天,絕不會辜負持之不棄的人們。只要你敢當敢為,春天定會助你!
于2024年3月5日 驚蟄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看這滿園的欲望多么美麗。
——穆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