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播種機在地里來回穿梭作業。劉力鑫 攝
本報訊(殷哲宇 記者張磊 尹雪)連日來,借助氣溫回升、土壤墑情適宜的有利時機,洮南市呼和車力蒙古族鄉迎來花生播種季。
5月13日,在車力鄉創業村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花生研究所合作的吉林省花生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里,兩臺集覆膜、施肥、播種于一體的花生播種機在地里來回穿梭作業,忙碌有序的農耕圖景徐徐展開。
在這里,吉林省農科院花生研究所團隊全程參與,并提供種子、化肥、農業技術支持,簽訂回收合同。創業村包保單位吉林省科協也積極對接,給予大力支持。多方力量的投入,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更為花生良種繁育示范基地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今年基地播種面積150畝,在種植模式上進行了創新。由傳統的大壟種植改為小壟種植,壟寬從原來的65厘米縮小到50厘米。這一改變可使每15畝土地增加20%的苗株率,從而有效提高產量和收入。”洮南市呼和車力蒙古族鄉創業村書記徐剛說。
今年,吉林省花生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采用了先進的膜下滴灌技術。這種技術通過使用貼片式滴灌,實現了水肥使用的精準控制,根據作物不同生長時期的需求進行分次施肥,水量、肥料均可精確控制,從而達到了水肥耦合的最佳效果。
同時,為了響應環保號召,基地還使用了降解膜。“這種膜在光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自主降解,到8月份即可完全降解,有效減少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花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偉堂說。
近年來,車力鄉結合本地實際,憑借獨特的沙質土壤和緯度優勢,與省科協、省農科院花生研究所緊密合作,共同謀劃致富產業。吉林省花生良種繁育示范基地的成功建設,擦亮了車力鄉花生種植的品牌,也為當地農民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