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縣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免耕播種作業現場。李坤 航拍
梨樹縣郭家店鳳凰山農機合作社社員正在施肥作業。李坤 攝
雙遼市雙山鎮秀水村水稻育秧工廠。 楊率鑫 攝
雙遼市王奔鎮留久村農民正在進行香瓜秧苗移植作業。李坤 攝
鐵東區葉赫滿族鎮水稻插秧作業現場。李坤 攝
眼下正是春耕播種的關鍵時期。四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春耕播種工作,堅持“早謀劃、早部署、早安排”,強力推動春耕生產扎實有序高質量開展。4月16日,全市春耕播種“第一鋤”在雙遼市雙山鎮綠化村逢吉屯拉開序幕,首日實施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搶墑播種3000畝以上。全市迅速興起春耕播種熱潮。截至5月20日,全市玉米播種789.05萬畝,已全部完成播種計劃;水稻育秧49.02萬畝,100%完成計劃;已插秧30.05萬畝,占計劃的61.28%,預計5月下旬全部完成插秧。
黑土地上,四平正勾勒著更新更美的糧食豐產豐收圖畫。
守牢“安全底線”——
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長
四平市委、市政府持續加大惠農政策的宣傳和引導力度,把涉農領域資金優先向產糧大縣傾斜,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有效推動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增長。
2024年,省里下達給四平市的糧食播種面積指標為890萬畝,比去年增加10.5萬畝,其中,大豆播種面積40.7萬畝,比去年增加11萬畝;省里下達給四平市的糧食產量指標為99.5億斤,四平市將指標提升到100億斤,比去年增加3.86億斤,全部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鄉(鎮)、村(屯)和具體地塊。
四平市積極協調銀信部門加快放貸,創新啟動農資采購3000元/公頃定金提前支付模式,引導農民適時售糧變現,提高農民自我籌集資金能力,確保資金提前到位不誤農時。全市備春耕資金4月15日就已全部籌集到位,種子、化肥、農藥全部下擺到位。為降低種糧生產成本,減少農民投入,全市主糧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全覆蓋,配方肥使用量占比86%以上,覆蓋766萬畝耕地;農民合作社直接到企業購買或農民組團購買玉米種子占比65%,享受到優惠價格,6000粒/每袋約節省15元,1500粒/每斤約節省3.75元。目前,全市農資市場種子、化肥、農藥采購運輸渠道暢通,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雙遼市建章立制,堅持“促”“助”“保”三輪驅動,搶農時,強服務,及時解決春播中存在的各種難題,扎實有序推進春耕生產。春節過后,雙遼市第一時間召開“經濟工作暨農村工作會議”,從保障面積、服務指導、農資供應、防災減災等方面全面部署春耕工作。制定印發《備春耕生產指導意見》《糧食穩產增產指導意見》,分解下達266萬畝糧食面積目標,細化責任到鎮、村。
鐵西區搶抓農業生產的有利時機,及時關注農民所需所盼,讓春耕更高效有序,農業收成更有保障。早在春播之前,6100萬元生產資金就全部由農民自籌到位,玉米、水稻、大豆種子及化肥等也全部落實到位。
5月18日,記者走進梨樹縣郭家店鎮青堆子村,看到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10多臺播種機,正在田地里來回穿梭,很有氣勢。合作社負責人韓鳳香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共經營了430公頃土地,主要種植玉米、黃豆、小麥,還有少量鮮食玉米,玉米和黃豆采用米豆間作方式。使用播種機非常方便,播種、施肥一次性完成。農田采用了智能化系統,在地頭每隔百余米安裝一套太陽能電池板、攝像頭、害蟲監測儀等裝置,實時監測氣象、土壤、病蟲害等信息,上傳到合作社的農田管理系統,我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就能清晰地看到每個地塊的各種畫面和信息。”
梨樹縣雙河鄉長臣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流轉土地500多公頃,分布在雙河鄉于大壕村、楊船口村、范家屯村、三合堡村和孤家子鎮紅旗村、馬家窯等地。他們采用“梨樹模式”免耕技術,機械化作業,以種植黃豆、玉米為主。5月10日開始春播,預計6月5日結束。其中,黃豆玉米種植近200公頃,每公頃產量達29000斤左右。合作社負責人陳洪波說:“黃豆是從黑龍江省引進的新品種,今年種植300多公頃,每公頃產量預計能達到8000斤左右,可收入700多萬元。”陳洪波表示,合作社將不斷創新經營理念,持續擴大種植規模,讓更多的農民家庭富起來。
梨樹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今年,梨樹縣春耕生產形勢總體看好,由于去年降水充足,當前土壤含水量大,春墑情較好,有利于春耕播種,我們也鼓勵搶墑播種。玉米和雜糧雜豆播種已接近尾聲,水稻插秧也很快就要完成了。”
落實“藏糧于技”——
集成推廣先進農業技術
四平市采取“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組織開展培訓,強化技術支撐,將“藏糧于技”戰略落穩落實。
創新開展“百千萬+”培訓行動。組織100名專家、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實用人才,錄制100期科技培訓視頻資料,遴選1000名高素質農民,利用微信群資源傳送,輻射帶動上萬農民。目前,已完成農民培訓7萬人次以上。集成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梨樹模式”576萬畝、綠色防控技術400萬畝以上、土壤養分調控技術2020萬畝次以上,主要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全覆蓋。鞏固提高玉米、水稻、大豆等主導優勢品種覆蓋能力,推出33個玉米、11個水稻、10個大豆高產、高質、高抗新品種,確保全市主糧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
因地制宜推廣“梨樹模式”。鐵西區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通過少耕、免耕和坡耕等高線種植,解決黑土層變“薄”問題。實施養分調控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増施有機肥技術、高效肥料技術和精準施肥技術,通過養分調解和控制,解決黑土地變“瘦”問題。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連日來,鐵東區農業部門組織農機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檢修農機,向農民朋友講解農機新技術,現場示范。為快速推進數字化轉型,鐵東區永發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數字鄉村云平臺,與村集體合作社共同探索出了“一社(禾唐盛世村集體合作社)一場(智慧農場)”模式,對現有的116臺套農機裝備進行升級改造,所有大馬力拖拉機都具備自動駕駛功能,應用合作社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農機作業調度線上化、作業檔案數字化、作業現場遠程實時化,大大節約了人力和時間成本。“我們的合作社有一個農機精準作業監管服務系統,人們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在大屏幕看到農機正在作業的情況,綠色顯示農機正在田間作業,紅色表示農機正在停滯狀態。同時,每一位駕駛員的手機上都有一個客戶端,只需每天把任務信息發過去,他們就會按要求進行作業,提高了農機作業的質量、精度,還減輕了農機手的勞動強度。”永發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大勇說。
雙遼市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宣傳推廣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安全控害、水肥一體化、保護性耕作等新技術,開展技術服務、問題咨詢等188次,惠及農民3.5萬人次,為種好糧、多產糧奠定了堅實基礎。4月25日,雙遼在臥虎鎮協力村召開玉米播種現場會,現場演示條帶旋耕播種一體機秸稈歸行、條帶旋耕、滴灌帶鋪設、播種施肥鎮壓一體化作業,切實增強了新技術、新裝備示范效果。
堅持未雨綢繆——
及早研判籌備抗旱防澇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今年春季氣溫偏高,大地化凍較快,墑情較好。四平及時開展機械搶墑播種,各縣(市)區堅持放開前頭、卡住后頭,把地種在火候上,力爭一次播種拿全苗。
伊通縣將糧食生產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確立了今年要在正常年景下力爭糧食總產量實現24億斤以上的目標。縣委、縣政府細化推進措施,同向發力、共同施策。大力宣傳糧食種植政策,將200多萬畝種植任務分解下達到各鄉鎮(街道),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提前謀劃2024年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主體遴選工作,已遴選88家玉米規模種植主體、14家水稻規模種植主體,為全年單產大面積提升打下堅實基礎。截至5月9日,全縣旱田播種已經進入高峰期,今年玉米種植面積188.5萬畝,已播種玉米面積179萬畝,播種率達95%;大豆種植面積4.1萬畝,已播種面積達2萬畝,播種率達48%,5月10日完成旱田播種;水稻種植6.5萬畝,水稻育秧工作已全面完成,目前進入“三葉一心”期,5月10起開始水稻插秧,5月15日進入插秧高峰期,預計5月25日插秧結束。
“今年,伊通糧食生產堅持穩面積、增產量兩手發力,將工作重心放在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上,主推保護性耕作、寬窄行交替種植、深翻還田地力提升等高產技術普及應用,全縣糧食種植面積達200萬畝。特別針對擴種大豆工作,出臺了《2024年擴種大豆工作方案》,成立了縣推進大豆擴種工作專班,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資金投入上拿出有力有效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今年,將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每畝提高了150元,達到每畝550元,激發了農民穩糧擴豆的積極性。當前,全縣大田播種已接近尾聲,水田插秧于5月中旬陸續展開。下一步,將繼續抓好糧油生產服務,緊盯糧食防災減災、抗旱防澇。”伊通縣副縣長劉敬濤介紹。
未雨綢繆,四平市農業農村、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建立專家會商機制,及早研判農業氣象年景和災害發生趨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前做好人員、水源、物資、農用機具、增雨作業等防春旱準備,加快推進農村溝渠集中整治行動,保質保量完成全年2479公里標準化農田排澇溝渠建設,統籌兼顧抗旱防澇工作兩手抓、兩不誤。
雙遼市因去冬今春降雪降水較多,造成田間土壤濕度大、播種困難等問題。為此,雙遼大力宣傳省市防災減災管理技術,確保“農業政策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組織群眾搶抓農時,排冰晾曬,整地散墑,適地適時進行播種。同時,做好倒春寒等災害性天氣防御工作,前移關口抓好玉米、水稻等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治,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影響和損失。通過統籌規劃、精準施策,全市營造出一派“春耕不等人,農時貴如金”的忙碌景象,已完成大部分播種任務。
雙遼市柳條鄉鄉長王濤說:“抓好春耕是確保全年糧食增產增收、群眾致富的關鍵。我們鄉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為保障糧食增產增收,全鄉搶抓有效時間,全力實施排澇溝渠整治工作,共開挖清淤溝渠62條,總長10萬米,共計投入93萬余元,為應對夏季排水做足了功課。邀請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進行病蟲害防治,確保農作物的種植質量和產量。同時,積極推廣優質種子和高效肥料,鼓勵農民使用新技術、新品種。今年,柳條鄉繼續推廣水稻機械有序拋秧技術,由7家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加入,共計種植水稻26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