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碧水,群鶴起舞,蘆葦蕩鮮綠奪目,水泊沼澤煙波浩渺。
這里,是有“中國鶴鄉”美譽的白城市,雄踞八百里瀚海,嫩江水白浪滔滔。
白城位于科爾沁沙地北緣,是中國北方防沙帶的重點區域,曾被“生態”所困,如今又因“生態”而興。
2021年,白城率先在全省啟動實施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實施大生態治理,打通生態孤島、連通林草濕空間,走出了一條以水為核心、以草原濕地為突破口、以造林綠化為重點的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之路,促進林草濕彼此之間全面連通,提升了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連通性。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各類造林75.23萬畝、廊道綠化1208.71公里,村屯綠化1772個、城市綠化196萬平方米、治理草原72.49萬畝,修復濕地59.84萬畝。
從全省大局來看,白城率先啟動實施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是切實保障全省生態安全的使命責任,從促進荒漠沙化治理和提升白城發展質量效益角度來看,此工程也是白城發展的必由之路。
多年來,白城市堅持生態立市、生態強市戰略,始終把生態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從納入全市“四項重點工作”、到推進“一城三區”建設、再到實施“一三三四”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藍圖之下,是生態建設不斷提檔升級,向縱深推進——
統籌全市林草濕資源,規劃先行、示范引領,打破縣域、城鄉之間單打獨斗、各自為戰壁壘,實行全域統籌規劃治理;
聚焦北方防沙帶建設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有效解決林草濕連通性不強、生態破碎化問題,全面連通林草濕三大生態空間;
實施“綠美山川”造林綠化工程、“綠茵成片”草原治理工程、“水豐鶴舞”濕地修復工程及國、省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等重點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堿系統治理加速推進,生態環境得到整體躍升。
依托良好生態,白城市“兩山”轉化成果豐碩,形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良好發展局面。
在大安,已建成1.4萬畝沙棘基地,沙棘綜合加工廠正式投產,年產值預計可達5000萬元;在洮南,文冠果種植面積達8.7萬畝,依托洮南市國有林總場文冠果加工廠,生產文冠果油和文冠果茶等系列產品,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在林下經濟上,已種植黃芪、防風、甘草、蒼術、板藍根等中草藥5.2萬畝,同時吸引企業投資參與草業開發,帶動林草轉型發展;在生態旅游開發上,依托向海、莫莫格、嫩江灣等國省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旅游資源,打造濕地生態游、草原風光游、民俗風情游、冰雪體驗游、鄉村休閑游品牌,各類旅游全面升溫,游客數量直線攀升。
2023年,白城市林業總產值達到39.6億元。“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的實施充分體現了生態為民、生態利民、生態富民原則,不僅帶動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促進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卑壮鞘谢哪恋刂卫碇行闹魅渭o鳳奎說,在實施林草濕連通工程中,通過植樹、種草、澆水、撫育、管護等工作,吸納2萬多人就業,社會效益顯著。
生態興則文明興。白城將自身定位和發展放在全省戰略全局和生態體系之中,守牢生態保護生命線,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篤定前行,一幅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優美畫卷正在白城大地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