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通過開展“書記進校園”活動,市縣兩級主要負責同志帶隊赴長春工業大學等地宣講招聘,吸引集聚各類人才來白回白。
白城市舉行留才引才行動啟動儀式暨大學生就業創業招聘會,吸引高校畢業生能留白就業。
公園城市基本形成,市區內春華園、秋實園、鶴鳴湖等公園各具特色,五個內湖相互聯通,疏朗通透、干凈整潔、文明有序的城市特色十分鮮明。
璀璨霓虹扮靚這座休閑宜居、朝氣蓬勃的城市。
白城長安機場已開通北京、大連、青島、上海、天津、石家莊等航線。
白城風光資源豐富,以風電、光伏為基礎的產業蓬勃發展。
“我本科讀的也是工科院校,學的是機械,現在回想起大學四年里畫不完的機械制圖、繁重的金工實習和枯燥的專業課,仍然心有余悸。”現場的學子們忽然眼前一亮,將目光牢牢鎖定在主席臺上。
“這段經歷培養了我們嚴謹細致的邏輯思維和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也記錄下了我們這一代人青春成長的心路歷程。”
今年5月,在長春工業大學舉行的“成就夢想 相聚白城”宣講暨大學生就業創業招聘會上,白城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以一名學長身份對參會學子們的一席話,一下子拉近了與同學們的感情。
“同為工科出身的我喜歡工大的樸實厚重,讓人感覺踏實而不浮躁。”會場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關于白城,相信在座絕大多數同學都沒去過,了解的也不多,可能有些同學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偏遠、落后、風沙大等歷史記憶當中。”臺下的同學們若有所思。
“我在白城工作已經9個年頭了,親眼見證、親自參與了白城這座城市的歷史蝶變。在這里,我愿意負責任地把白城真實情況介紹給大家。”白城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話鋒一轉,將學子的思緒從對青春的共鳴引向對未來發展的探討。
接下來,白城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圍繞白城的歷史變遷,新能源、農牧業和生態“三大資源”優勢,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生動地闡述。廣大學子被情真意切的演講所吸引,全神貫注地傾聽著。
今年以來,白城市通過開展“書記進校園”活動,市縣兩級主要負責同志帶隊赴長春工業大學等地宣講招聘,圍繞發展所需,簽訂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深化校地合作,吸引集聚各類人才來白回白。目前,白城市已經舉辦6場大型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參加的高校畢業生5000余人,達成意向性就業協議超1500人。
白城對人才的需求為何如此迫切?
新能源價值轉換需要人才
以往,白城風大、日光照射時間長被視為負資產,但隨著如今價值轉換的實現,這些已成為難得的寶貴資源。白城市抓住國家“雙碳”政策機遇,實現了風、光資源的價值轉換,新能源產業迎來大發展。
白城市新能源裝機1300萬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裝機總量的三分之二,東北地區遙遙領先并列入全國前10位。華能、大唐、中廣核、國電投等十幾戶央企和民企頭部企業落戶白城,全市還有3000萬千瓦有待開發,潛力空間巨大。
白城市已有24戶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實現了從整機到零部件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三一、上海電氣、東方電氣、遠景等龍頭企業運行良好,正在擴大生產規模,人才需求量大。
從綠電制氫、到制綠色合成氨、再到制綠色甲醇,白城市探索出了綠電向氫基化工領域邁進的新賽道,走出了氫能發展的新路子。目前,國電投、中國船舶集團、上海電氣、遠景集團、安徽陽光電源等頭部企業都投資超過百億元,在白城布局了5個以上大項目,白城不但在全國領先,在世界范圍內也走在前列。
白城市正加快建設電化學儲能基地。國電投鉛酸電池、上海電氣釩液流電池、遠景和中船鋰電池、陽光電源鈉離子電池等四種主要形態、五個重大項目正在白城加快建設,一個全新的電化學儲能基地已粗具規模,在國內同等城市完全領先。
這些是白城新能源全面發展、全面突破的主要方面,也是我省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面。吉林大學無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白城設立基地,幾十位博士、碩士全天在此從事技術研發,真正把技術和論文寫在了車間里。
白城歡迎有志于化學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專業的優秀人才,關注并投身到氫基化工的應用研究當中,也歡迎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在這里搶抓時代的脈搏。
農牧資源價值轉換需要人才
白城是全省第三大產糧市、第一大水田市,隨著鹽堿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不斷推進,糧食增產潛力非常大。一方面全市尚有400多萬畝鹽堿地可以改造,其中國家試點46萬畝。全市現在每年改造鹽堿地規模30萬畝以上,打造的“大安模式”為全國鹽堿地改造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另一方面,全市還有1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可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單產提升空間很大。因此,在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當中,白城至少要貢獻四分之一的產量,這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之大者”。
得益于糧食、農牧資源的優勢,近幾年,白城市引進了眾多農業龍頭企業進行加工轉化,包括已經投資百億元的梅花氨基酸,今年開始再投資100億元,將新增就業崗位3000多個,是世界單體最大的氨基酸生產企業;飛鶴乳業單個牧場養殖超過3萬頭奶牛,配套建設了奶粉加工企業;牧原400萬頭生豬項目建成投產,招引了全國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糧開工建設7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加工項目,白城生豬養殖量超過千萬頭,就業空間巨大;益海嘉里作為外資企業,45萬噸大米、米糠油加工項目東北最大;江蘇協聯是國內單體最大的檸檬酸項目,一期已竣工投產,其“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引人關注。目前,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項目單體最大在白城、集群化程度最高在白城。
白城市農業科學院任長忠團隊在燕麥研究領域世界領先,開展六倍體裸燕麥基因測序,培養的白燕系列品質優秀,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農牧業資源富集的白城,期待著更多優秀人才來這里書寫輝煌。
特色旅游資源價值轉換需要人才
吉林省旅游發展大會的舉辦,向世界展示了吉林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發展成果,使域內外游客感受到了吉林文旅的蓬勃力量。此次大會,也為地方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支撐。
白城生態資源豐富,擁有向海、莫莫格兩個著名的國際濕地,大量的白鶴、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在此棲息,被授予“白鶴之鄉”“丹頂鶴之鄉”的美譽。大安的嫩江灣正在爭創“5A”級旅游景區,特色的遼金文化旅游蓬勃開展。
白城市將立足打好綠色“生態牌”、紅色“歷史牌”,持續推進大安嫩江灣“5A”級旅游景區創建,加快大安鐵路文化旅游區、洮南深溪里生態旅游度假區、鎮賚吉域葦海度假山莊等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持續打造“白城十二冰”特色旅游產品,加強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研學旅游等旅游標準化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和服務質量,實現旅游提質升級。開展帳篷露營、民俗文化、漁獵冬捕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千年古城 捺缽勝地”“濕地鶴鄉 生態白城”“玩冰到白城”旅游品牌內涵,提升品牌知名度,全力促進旅游消費市場提質擴容,打造特色旅游產業集群,加速完成全市超500億旅游產業目標。
白城市將以市場化方式有序整合資源,推進文旅項目對外合作,助力文旅產業大踏步發展。大美鶴鄉,亟待更多景區規劃、運營、營銷等人才在這里發揮聰明才智,讓“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步伐不斷加快。
全力打造吉林西部人才洼地
白城的發展渴求人才,白城的事業需要人才,白城的未來呼喚人才。今年以來,白城市委組織部深入貫徹中央、省委人才工作推進會議精神,著眼加快引進一批適應白城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組織開展留才引才系列行動,出實招、重實效,厚植人才成長土壤,全力打造吉林西部人才洼地。
“精準式”對接,讓人才有為有位。“訂單式”培養輸送,重點圍繞全市新能源發展優勢,依托白城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成立新能源產業學院,設置光伏、氫能、機電3個專業,為吉電能谷、昊安新能源等企業“訂單式”培育產業技能型人才,已與275名在校學生簽訂就業協議。“點對點”柔性引才,重點圍繞全市高層次人才需求,聚焦農業、畜牧、旅游、醫藥等領域碩博以上專業技術人才,組織人社、編辦等相關部門成立引才團隊,到對口專業院校開展現場引才、現場面試、現場簽約、現場錄用,目前已有意向引進人才43人。
“跟蹤式”服務,讓人才想回能回。依托新媒體平臺多層次、多頻率發布“校友人才征集令”,搜集了解人才就業意向、創業需求,區分不同情況,組織開展職業規劃培育、就業指導服務、入職前實踐體驗、崗位培訓提升等系列行動,目前已吸引超萬人咨詢,累計幫助2300余人找到合適崗位。開展“魅力鶴鄉行”活動,邀請60余名高層次人才、高校畢業生來白考察參觀,實地推介白城紅色遺址、市內重點企業、重點科研項目,讓人才親身體驗白城的歷史文化、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增強人才扎根白城、建設家鄉的信心和決心。
“實用式”保障,讓人才安身安心。強化創業扶持,白城市財政每年拿出200萬元,對人才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強化生活保障,累計投入255萬元,為高層次人才落實住房、子女就學、家屬就業、生活補助等政策待遇。放活職稱評審權限,統一實行專業技術人才“縣審核省認定”制度,目前已有123人通過評審。
當前,白城市正全力貫徹落實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錨定“大干三年、躋身全省上游”奮斗目標,堅決抓好糧食增產這一“頭等大事”;堅持工業主導、投資拉動,項目為王,資源規模化開發與產業集群式發展同步推進“三大發展原則”;加快釋放新能源、農牧產品、特色旅游資“三大源優勢”;著力構建能源、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特色旅游產業“四大產業集群”。誠摯歡迎更多優秀人才扎根白城這片干事創業的熱土,積極投身建設美麗富裕新白城的生動實踐當中,共同把白城打造成追逐夢想的絢麗舞臺,用青春之活力和無悔之奮斗,繪就一幅鶴舞藍天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