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白城,八百里瀚海絢麗多姿。
此時,各大項目建設現場和車間里富有韻律的機器鳴響聲,如同交響樂隊,奏出了一曲鶴鄉大地奮進與拼搏的動人樂章。
新能源產業爆發式增長,是近年來白城市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顯著標志。白城市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2023年新能源裝機容量已達1300萬千瓦,是東北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城市,排在全國前十。
如今,在追“風”中不斷前行的白城,又面向未來邁出了逐“綠”步伐。
綠色引領拓新局,產業優化譜新篇
能源大市向能源強市轉變,白城運籌帷幄。
近年來,通過打造“綠色、智能、低電價”的綠電產業示范園區,千方百計推動清潔能源本地消納。聚力打通綠電變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綠色航煤、綠色碳纖維全產業鏈,加速實現了綠電和產業優化組合。
在白城綠電產業示范園區,吉電能谷鉛碳電池生產和廢舊電池綜合利用項目,是綠電園區首個入園并投產的百億級項目。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也落戶這里,建立白城電化學儲能技術研發基地,重點開展鉛碳電池開發研究,解決規模化制備和過程放大等產業化瓶頸問題,推動鉛碳電池基礎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轉變。
“隨著綠電園區建設深入推進,國內外知名的新能源‘頭部’企業紛至沓來,大投資、高技術、前景好的優質項目搶灘登陸,‘電頭工尾’‘電價洼地’的磁場效應日益彰顯。”介紹起園區發展,白城市洮北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李克峰異常興奮。
預計到“十四五”期末,白城綠電產業示范園區將被打造成本地消納清潔能源裝機超500萬千瓦、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0億元、產出規模達到300億元的國家級碳中和示范園區,成為吉林省西部地區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此外,白城市全力打造“綠色化工+綠色新能源”產業鏈,推進綠色甲醇等氫基綠能技術開發、應用場景拓展,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上海電氣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吉林西部(洮南)綠色能源化工產業園區基礎建設項目、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陽光新能源大安市新能源裝備制造及氫基產業項目等,正搶抓項目建設“黃金期”加快工程進度……
吉林西部“綠能”涌動,“動能”澎湃。
綠色農業底蘊“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特色“鮮”
生態資源稟賦是白城市優勢所在。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產業,突出主糧加工、肉乳制品加工、雜糧雜豆加工“三條線”,現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白城鮮明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在位于鎮賚縣的吉林協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萬噸檸檬酸項目現場,完成投資15億元的一期項目已竣工投產。
白鶴之鄉豐富的玉米資源、綠電資源和鹽堿地資源是吸引企業落戶的重要因素。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省能源局的大力支持下,企業已經與華能吉林新能源合作,獲得了自帶負荷消納10萬千瓦風電+10萬千瓦光電的“風光火打捆”指標,預計年底就能用上綠電。
企業承包鹽堿地種植玉米,自產玉米用于檸檬酸生產,同時玉米秸稈提供綠色能源和優質有機肥。企業還與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吉林省農科院合作成立了多個研發平臺,通過開發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鹽堿地改良技術和產品服務,承接鹽堿地改良工程,把不毛之地變成豐產良田。
一時間,曾經不毛之地的吉林西北角,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綠色循環檸檬酸發展模式,令人矚目。
6月25日,來自歐洲知名企業的6位專家來到企業進行質量及可持續發展方面審核,最終順利通過,不久吉林協聯的檸檬酸產品將出口該企業。
“在歐盟實行碳關稅的背景下,我們綠色檸檬酸在出口市場將會獨具競爭力。”公司執行董事王立軍話語篤定。
“企業還將接續建設投資25億元的二期項目,加快把鎮賚縣打造為世界最大的綠色檸檬酸生產基地。”隨行的公司黨總支書記裴亞秋對深耕鎮賚,頗有信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白城市區東南白城工業園區,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公司已連續2年產值突破80億元,成為世界單體最大的賴氨酸生產基地。白城市全力支持吉林梅花3年內再投資100億元,打造世界首家發酵行業“燈塔工廠”,項目建成后可新增產值100億元。
“去年白城玉米產量360萬噸,梅花、協聯兩個項目全部達產,具備100%就地轉化能力。”白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貴寶談及兩大項目,相當自豪。
如今,白城市在玉米、水稻、肉牛、生豬、乳品5個產業方面初步形成集群發展規模,正在加速向百億級集群推進。
為此,白城市下好優化營商環境“先手棋”,常態化開展“走基層大調研 面對面解難題”活動,辦好惠企實事。抓實承諾踐諾評諾活動,讓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
由“白”轉“綠”,鹽堿地綜合利用成效凸顯
晨曦初照,大安市聯合鄉萬福村萬畝稻田籠罩在金色朝陽之中,昔日白花花的鹽堿地如今已身披綠裝。
白鷺起舞,蛙鳥回歸。生態環境的改變,讓這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綠美景象。
夏至剛過,大安市信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鹽堿地改良基地的水稻已進入田間管理階段。據企業負責人王千士介紹,每年,基地引進稻田鴨2萬余只,養殖稻田蟹7000多畝、稻田魚300多萬尾,鴨、魚、蟹、稻互促共生,為有機水稻種植提供了優良的生長環境。
“這是我們的氮氣保鮮米,最大程度保持大米的純正新鮮。”在稻米加工車間,王千士隨手拿起500克一袋的包裝米展示道,企業創建的“稻澤鄉”有機大米和“五間房”綠色大米已通過了有機認證,基地也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
“多年來,大安市先后實施了大崗子鎮土地綜合整治、新平安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11個鹽堿地治理項目。”白城蘇打鹽堿地治理研究院土壤改良研究科副科長王長志向記者介紹道。
目前,大安市累計實現新增耕地數量指標12.73萬畝、新增水田規模指標12.65萬畝,新增糧食產能指標1.55億斤。
通過多年實踐,白城市探索出“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生態改良、良種培育、現代化生產經營”五位一體鹽堿地高效治理和綜合利用“大安模式”,為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治理模式。
組建鹽堿地治理研究院、建成鹽堿地治理博物館、創建省級耐鹽堿常規水稻良種繁育基地……
白城市步步為營,堅持全域統籌鹽堿地資源、規范有序開發,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集聚所為,貢獻力量。
以生態之名逐“綠”,樂享綠美發展紅利
白鶴、東方白鸛、白頭鶴、灰鶴、小天鵝、白琵鷺……在通榆向海、鎮賚莫莫格、洮南四海湖等濕地,攝影愛好者每年都有“新發現”,拍到的珍稀鳥類數量持續攀升。
“我們重點實施‘水豐鶴舞’濕地修復工程,強化濕地保護與恢復,最大限度保留濕地自然生態特征。”白城市綠化辦主任紀鳳奎動情地說。
構建連通重要濕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的濕地保護恢復連通區,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目前,白城市濕地保有量實現動態平衡,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明顯躍升。
2021年,白城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了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推進生態強市建設。截至目前,全市林地面積達到469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21年的9.48%提高到現在的10.02%,森林總蓄積從2021年的1230.3萬立方米提高到如今的1309.2萬立方米,草地面積537.19萬畝,濕地面積160.8萬畝。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但豐富了生物多樣性,還拉動了旅游業提速發展。在大安嫩江灣,秀美風景下的遼金文化主題文旅活動引爆假日經濟,目前景區正向著5A級目標發力。
此外,白城查干浩特草原民俗游、向海、莫莫格濕地觀鶴游等也日漸受“寵”。僅今年端午假期,白城市就接待國內游客29.41萬人次、同比增長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