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新時代新征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沖鋒號角響徹吉林大地,激蕩著吉林人奮勇爭先的萬丈豪情。
《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明確部署。對此,我省廣大黨員干部、教師、科技工作者等倍感振奮。從科教興國到人才強國再到創新驅動,連日來,大家認真學習領悟全會精神,展開熱烈討論,紛紛表示信心滿滿,干勁十足。
系統謀劃 推動一體化改革發展
《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是繼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專章部署后,又一項重大戰略部署,為我省教育戰線廣大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教育廳將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產業機制體制一體改革、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大力推進學科專業優化調整,推動校企合作,共同辦好現代產業學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辦好緊缺人才定制班,以企業技術攻關為導向,建立高校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機制,努力把吉林科教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成果。
《決定》提出,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吉林農業大學校長杜銳對此深有共鳴。他表示,吉林農業大學要用好“改革”這一重要法寶,建好“吉林省新農科長白山創新學院”,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有本領的創新型“新農科人才”;建好“三江實驗室”,產出一批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加速顛覆性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建好鄉村振興綜合實驗站和科技小院,讓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力量下沉到生產一線,有力促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只有不斷深化改革,才能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實現良性循環。“作為高校中的科研工作者,我要堅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心無旁騖、潛心鉆研,不斷提升高水平科技轉化和社會服務能力,創新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和高效實用研究成果轉化進程,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長春師范大學中心實驗室主任、科技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時東方說。
長春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博表示,吉林作為教育大省,教育事業正在蓬勃發展,科技創新將不斷突破,人才培養將更加系統高效。“接下來,學院將采取更多切實可行的措施,全力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協同攻堅 激發科技創新創造活力
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項項重要舉措,讓我省科研人員倍感振奮。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省科技廳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與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大力鼓勵激勵包容顛覆性、前沿性、引領性創新,持續推進全省科技創新有組織聚力攻堅工作,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金宏在學習《決定》后信心滿滿:“《決定》提出,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長春光機所在新時期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與之相吻合。未來,長春光機所將繼續發揮技術引領性,通過鏈條化、集群化、特色專業化的培育方式,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努力成為吉林省乃至全國自主創新的強力引擎。”
民營企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負責人,長春吉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慶辀對此深受鼓舞。他說,公司將積極響應號召,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聚焦新材料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攻關,不斷提升產品科技含量與競爭力。
省技術能手、省技術創新標兵、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鐵建大橋局六公司職工王永旭格外關注科技、人才、創新等領域改革部署。他說:“全球交通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今后將不斷加強重大橋梁工程建設測量技術創新,為更多世界級橋梁工程建設提升精度與質量。”
勇擔使命 培養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
科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決定》為科協的人才服務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韓宇鴻表示,省科協將繼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以此帶動和促進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以改革添活力,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為全省創新體系建設提供科協支撐。
當下,青年科技人才已經成為創新發展的主力軍。學習《決定》后,我省廣大青年人才備受鼓舞。
“《決定》提出,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讓我看到了國家對人才的重視。希望通過改革舉措的全面落實,我們可以進一步集中精力搞科研,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創新活力得到充分釋放。”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莉霞說。
海納百川、引才用智,人才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吉林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擁有一支平均年齡僅29歲的研發團隊,來自河北的“95后”研發人員張伊晗正是其中一員。目前,他正在參與“吉林一號”高分05B星的整星研制項目。“全會通過的《決定》,讓我很振奮。作為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我將在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勵下,心無旁騖搞科研,不斷取得新成績。”張伊晗說。
“《決定》提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這對于企業發展意義重大。”談到企業未來發展,長春市高新東卓汽車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宇難掩喜悅之情:“公司作為一家智能制造生產型企業,每年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科研開發,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今后,公司將繼續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并培養更多高層次科技人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