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6歲高齡的老兵于德才,聽說有人前來探訪,早早地穿好一身利落的軍裝在院內等候。見到記者一行后,于德才微笑著和大家打招呼。
老人的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炕頭對面的墻上掛著他當兵時的照片。提起他當兵的事,老人大聲地說:“我當兵就是為了勞苦大眾。”
于德才1947年參軍入伍,曾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作為一名通訊員,于德才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在戰場上,通訊員、舉旗手和司號員,目標都很顯眼,也是非常容易犧牲的。我在解放戰爭期間,一直做通訊員,哪里需要就得沖到哪里,受傷了也不撤退。”于德才說,通訊員的職責是迅速準確地傳遞上級命令、指示和報告,必須做到指哪兒打哪兒,絲毫含糊不得。
1948年,平津戰役打響。作為通訊員的于德才,向上級報告:敵軍有一個營的兵力,正向這趕來,敵我兵力懸殊,打不打?上級“打”的話音未落,敵人的子彈就飛過來了,擊中了班長,班長倒地犧牲。緊接著,步槍、機槍一齊掃來,子彈在他身前身后亂飛,打得旁邊的土都“跳”了起來。于德才在殘酷的戰場上來回穿梭,克服種種困難傳遞信息,保證通訊暢通。于德才在戰斗中表現英勇果敢,不畏困難,順利完成各項任務,多次立功。
據于德才回憶,當初部隊南下進軍的時候,他們行軍每天都要走40公里左右。走哪里睡哪里,天當房、地當床。至于吃的,不管是什么,只要還沒餿,就拿來填肚子。“有的戰士渡江時掉進水里,有的戰士走路時不慎滑落山谷,連人帶炮就消失了。”于德才滿含熱淚地說,酷暑、饑餓、疾病、疲勞輪番襲擊著戰士們,但從未影響行軍打仗。后來,連馬都困得不行,走路時直撞人。過了長江以后,都是山路,馬就用不上了,就送給了地方。“有的馬半路死了,我們覺得它們也是功臣啊,就給它立個碑,以示紀念。”
1954年退伍以后,于德才轉業到地方。1960年,他回到東北老家,擔任過拖拉機站站長等職務。
作為一名經歷過戰爭年代的老人,于德才常對后輩講述過去日子的艱難,叮囑他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我父親身上的革命精神,始終激勵著我,也時刻提醒著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于德才的兒子告訴記者。
采訪接近尾聲時,于德才緩緩起身,眼中飽含深情,堅定有力地唱起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他的歌聲飽含著對黨的忠誠,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堡增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