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生金”,增收致富“有道”。
標準化種植大棚內,農作物長勢喜人,穩定的訂單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農產品加工車間內,自動化的生產線高速運轉,各類農產品經過包裝后銷往全國各地……在延邊的鄉村大地上,一個個各具特色的產業,拓寬著農民的增收之路,推動著鄉村全面振興。
時值季夏,汪清縣東光鎮太平村木耳基地一派繁忙,村民們正忙著采摘。記者了解到,太平村種植的黑木耳規模達到700多萬袋,還建有黑木耳菌包廠,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為村里黑木耳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黑木耳扎下“致富根”,給農民帶來大收益,與之齊頭并進的還有不斷壯大的棚膜經濟。
和龍市八家子鎮是遠近聞名的桑黃產業基地,曾榮獲“吉林省桑黃之鄉”“國家級一村一品特色鎮”“桑黃特色產業小鎮”等稱號。從2018年起,和龍市開始發展桑黃人工栽培產業,現已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園區。
特色農業產業已然成為一把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為了讓農民持續增收,延邊州依托獨特資源優勢,在做大做強食藥用菌、中藥材等傳統特色產業的同時,圍繞林蛙、松茸、蜜蜂、森林豬等林特產業開展全產業鏈開發。同時,通過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拓展農產品進城渠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
干事創業有奔頭,幸福生活有盼頭。近年來,延邊州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之法,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就業促動,實現工資性收入穩步提高。積極推進就業幫扶載體建設,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成幫扶車間。在政府投資重點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督促項目施工單位與參與施工建設的脫貧人口簽訂勞務協議,及時足額發放勞務報酬。
以政策推動,確保財產性收入適量增加。深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發揮農村閑置資產創收能力。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政策扶持,增強聯農帶農能力,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引導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參與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有機銜接,穩定并提高了經營權流轉收入。
以資源撬動,增加轉移性收入增長幅度。充分利用省產權交易平臺對外流轉集體資產資源和開展集中采購。穩步推動農村“冊外地”有償使用,適當提高有償使用標準。組織村集體將滯留在對公賬戶的閑置資金轉存定期存款,獲取高額利息收入。組織村集體收益按股分紅,實現了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
產業帶動,就業促動,政策推動,資源撬動。近年來,延邊州全方位、多角度增加農民收入,實現了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僅2023年,全州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24元,增速9.6%。其中,延吉市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18元,位居全省縣(市、區)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