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王振余出生于東北農村一個貧寒之家。他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自幼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在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日子里,年僅9歲的他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到地主家做長工,放牛、喂豬、犁地……繁重的農活填滿了他的童年。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當敵人的炮火打到家門口時,王振余毅然決然地參了軍。“我沒上過學,沒什么文化,只知道為了能讓家鄉父老過上和平的日子,就得沖上去把敵人打敗。”王振余說,當時心知肚明,上了戰場兇多吉少,但從決定參軍那一刻起,就做好了為國家獻出生命的準備。樸素而堅定的信念,成為他勇往直前的動力源泉。
王振余和戰友經歷了無數次的生死考驗。在一場戰斗中,他所在的機炮連展現出驚人的戰斗力和頑強的意志力。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以鋼鐵意志完成了難以完成的任務,成功擊敗了敵人,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每當回憶起那些生死與共的戰友,老人眼里總是噙著淚水。一次,王振余所在的部隊接到上級任務,準備連夜挖坑道配合大部隊打阻擊戰。就在他和3名戰友到山下朝鮮老鄉家借工具時,被敵機在扔下照明彈時發現。緊接著,敵機就開始瘋狂轟炸,兩名戰友當場犧牲,一名戰友被炸成重傷,王振余的一條腿則永遠留在了朝鮮戰場上。
由于當時戰場上醫療條件有限,被炸傷后的王振余沒有及時得到醫治。“負傷后,我被安置在當地一戶老百姓家,一位老大娘每天給我送飯、簡單換藥,我特別感動。如果不是她的照顧,可能我損失的不只是一條腿,而是這條命了。”
傷愈歸來的王振余,沒有因為身體的殘疾而消沉,反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雖不能再上戰場,但我可以在和平時期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1959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0年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們增收致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王振余老人的故事,是千千萬萬革命先輩用青春和熱血保家衛國的縮影。每當提起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他的眼中總是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夠為國家和人民做點事。”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夢卓 實習生 王柳涵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