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條子河西湖濕地已成為市民心中的幸福河湖新地標。 本報記者 任勝章 攝
盛夏,從四平市的南北河到東遼河,從招蘇臺河到西遼河兩岸,從承載鄉愁的家鄉河湖,到穿村入屯的千百溪流,各級河湖長上崗履職、全力治水,讓涓涓碧水在沃野田疇間迤邐穿行。
久久為功,馳而不息。河湖長制實施以來,四平市委、市政府堅持高位推動、機制創新,重拳出擊、攻堅克難,讓“黨政領導+部門聯動”成為治河新常態,讓“專項行動+監督檢查”成為治河新舉措,讓“先行先試+全民治水”成為治河新理念,讓“河湖蝶變+幸福河湖”成為治河新目標,推動河湖長制從“全面建立”邁向“全面見效”,推動河湖生態從“水清河暢”邁向“幸福河湖”,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具有四平特色的河湖生態治理新路。
四級河湖長全覆蓋 實現“有人管”
四平是遼河流域上游水污染防治任務最重的城市之一。四平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向水而行,加大河湖治理力度。
強化組織領導。市、縣、鄉“一把手”掛帥出征,層層密織河湖長責任網。全市共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970名,在全域河湖設立“專職管家”,實現了河湖由沒人管向有人管、由多頭管向一頭管、由管不住向管得好的巨大轉變。堅持頂層設計。每年召開市級總河長會議,制定出臺年度工作要點。市級總河長率先垂范,帶頭巡河、護河,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截至2023年末,市級河長為基層解決河湖問題580個。集聚要素保障。組織成立四平市河長制辦公室,增加編制,配備人員,將市河長辦辦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及時撥付到位,為河湖長制工作提供資金保障。25個市級河長制成員單位,分工不分家,打出河湖治理“組合拳”。統籌推進落實。建立“河湖長+河湖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聯動機制,創建“河長+河長助手+民間河長+河道警長”管理體系,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明確、警民共治”的治水網絡。既管“大動脈”,也管“毛細血管”,使河湖面貌顯著改善,河流水質穩步提升。
聚焦重點控源截污 明確“怎么管”
河湖之病,表征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四平市多舉措推動河湖環境防治,破解“部門糾纏不清”難題。
“一把手”負責實現部門共治。“一把手”掛帥,“一條龍管水”,“常態化清河”,將多頭管水的“部門負責”,變為“部門共治”,聚焦重點,協同推進。多元化推進污染防治。完成13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36個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南條子河、條子河截流干管,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實現末端污水全收集。保持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建設18個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和2824個散養戶畜禽糞污村屯收集點。建設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站59個,實現771個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蓋。強化河湖岸線空間管控。全面完成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106條河流、自然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4個湖泊劃界成果復核工作,進一步明晰河湖管理范圍,為河湖管理提供可靠遵循。生態補水同步跟進。科學調度泄放生態流量,提升河流自凈能力,有效改善了流域水生態環境,使東遼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深入推進條子河西湖濕地水質提升工程建設,2023年條子河水質較上一年提升1個類別,首次達到年均值Ⅲ類。
健全長效機制體系 推動“管得住”
四平市聚焦長效機制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河長制管理水平。
構建協同共治機制。著眼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實施協同共治監管機制。多次與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等地溝通協調涉河問題。施行《四平市遼河流域協同保護條例》,實現與比鄰城市共同推進遼河流域治理與保護。構建組織保障機制。成立3個專項整治領導小組,主要領導帶隊巡河暗訪、現場辦公,分管領導及時研究部署、破解難題。市河長辦綜合協調、分辦、督辦,推進任務落實。構建統籌推進機制。將遼河流域污染治理與劣Ⅴ類水體專項治理、黑臭水體整治、水源地三年攻堅行動、清潔水體行動等工作統籌實施,同步推進。細化任務、明確責任、掛圖作戰。緊密結合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突出精準施策。構建督察問責機制。將河湖長制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專項工作考核目錄。建立提示、預警、督辦、約談、問責“五步工作機制”,真正樹起“嚴”的導向,倒逼工作任務落實。
河湖治理提檔升級 生態紅利惠及民生
2023年,四平市10個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90%,水環境質量創歷史最高水平。截至目前,四平市新建或提升綠水長廊項目63個,累計完成投資24.14億元,建設長度547.69公里。全域河湖面貌顯著改善,河流水質穩步提升。
建“綠廊”增“綠地”。四平市通過推進南條子河、條子河綠水長廊建設,增加綠地面積203公頃,激活河道周邊可利用建設用地835公頃,實現土地凈收益穩增長。開通南條子河行船項目,促活水經濟。通“綠水”惠“民生”。推進梨樹縣綠水長廊建設,做活“綠水”文章,盤活“綠水”紅利,為百姓提供親近自然的優質“水通道”,讓綠水長廊成為改善生態環境、拉動經濟增長、提升城市品位、福澤百姓生活的幸福工程。注“文化”添“活力”。推進伊通縣伊通河濕地公園建設,提升配套建設各類旅游項目,年收益突破100萬元,為伊通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注入新活力。促“振興”活“經濟”。推進雙遼市將河湖連通、水系連通、綠水長廊工程統籌謀劃建設,發展“綠水長廊+現代農業”經濟,培育旅游產業新增長點,實現旅游收益最大化。
全力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全面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生態河湖到幸福河湖的迭代升級,四平市百姓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增強,生態惠民之路越走越寬。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陳暉 本報記者 任勝章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