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任勝章)為提升伊通河水質,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伊通縣持續籌措資金,實施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近日,伊通河重點段三期右岸河漫灘治理與水環境保護工程主體完工,隨著部分工程投入使用,防洪護耕、改善生態、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生態效益開始顯現,加速推進了伊通縣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近年來,伊通縣先后開展伊通河城區重點段一期和二期治理工程,啟動伊通河城區重點段三期治理工程,建設上游水源地保護工程、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生態護坡及污染底泥清理工程、污水處理廠新建及提升改造等工程。2022年實施了伊通河防洪薄弱環節治理工程(四期、五期),預計今年年末完成全部建設任務。目前正在謀劃伊通縣伊通河防洪薄弱環節治理工程(六期),估算投資約5.9億元,預計2025年實施。
系列項目建設使伊通河伊通縣段形成完整的防洪體系,保護著伊通河沿線4個鎮、20個村、近10萬人口、幾十萬畝耕地等。通過修建護岸,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植被,改善沿岸生態環境,對美化鄉村環境及生態環境起到積極保護作用,為伊通地區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構建“一帶兩片”,推動兩岸同步,建設幸福河湖,伊通縣重點建設伊通河重點段三期右岸河漫灘治理與水環境工程,總規劃面積38.55萬平方米。右岸河漫灘建成后,與左岸“伊溪濕地”遙相輝映,形成“一帶兩片”的空間結構,推動左右兩岸環境實現同步發展,使伊通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及以上,優于Ⅳ類國家考核要求。
該工程以對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增強河漫灘防沖功能、減少水流對河漫灘地土壤的沖蝕、控制面源污染保護水環境為主要治理方向,通過9處人工濕地“滲、滯”工程措施,使污水在功能區達到“凈、用、排”的實際效果。通過緩沖帶建設,在河漫灘形成科學的植物生態體系,達到了盡快修復河漫灘生態目的。
為守住生態紅線,攔截凈化面源污染,伊通縣全面推進區域海綿城市建設及吉林省萬里水廊建設,以伊通河為核心發展帶,整合發展空間和各區特定發展功能,形成左右岸功能片2個發展次區域,推進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