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歲的張福祥是長春市九臺區九郊街道頭道村監委委員兼水房管理員。在1976年至2017年期間先后任頭道村副村長、村長、黨支部書記等職務。作為一名有著48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時刻把群眾記在心上,用責任用愛心溫暖需要幫助的人。作為一名水房管理員,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終堅持有求必應、有難必幫。
要想富先修路。記得那大概是40年前的事情,張福祥作為村干部,深刻理解并實踐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改善基礎設施,尤其是道路交通,成為了他任職期間的首要任務。
當時,村里一條“晴天一身土、雨天滿身泥”的爛路,嚴重影響著村民的日常出行和經濟發展。
“那時候,村里缺少資金,只能有人出人有力出力。”頭道村黨支部書記牛建波回憶道。
“我們跟銷售方軟磨硬泡,沒有卡車,我們就趁銷售方午休時借他們的鏟車,用馬車、驢車拉石頭,硬是把那15公里路修通了。”張福祥對記者說。說到這里,他的眼睛有些濕潤,他們歷盡艱辛,硬是讓路通到了大家的家門口,為全村農業發展和群眾生活的改善打下了堅實基礎?。
村里有很多居民的房屋因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成了危房。村里缺少資金,他便帶領村民靠出義務工為大家蓋房子。
9月20日,記者來到村民高金忠家,說起20世紀八九十年代老張書記為他們建新房的事仍然記憶猶新。“為了幫助我蓋一間40平方米的新房,老張操碎了心,村里五保戶家里的房子都是這樣蓋起來的。”村民高金忠告訴記者。
早些年,村里有一段苦日子。“那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過農歷新年和初一能吃兩頓餃子。”張福祥說。1983年前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為糧食能多打點,村里的生活水平慢慢好起來。
? “那時候過年有意思,農歷大年三十,先是扭秧歌,大人放爆竹,小孩子嚷著要吃餃子。我們把洗好的一分、兩分鋼镚包在餃子里,孩子們吃到了,都老高興。”張福祥說,大年初一大人們都去串門了,孩子們拿著吃到的鋼镚,到小賣店,買冰糕吃。在頭道村,有幾位孤寡老人,自己獨自生活,無依無靠,平時有個大事小情他們都找老張幫忙。“老張,俺家水管老漏水,你趕緊來看看咋整。”一個電話,不管多早,不顧多晚,只要是維修水管的電話,張福祥便立即帶上工具,直奔他們家。村里水管老化嚴重,經常需要搶修。老張還不計較個人得失,經常自己掏錢買新水龍頭、新水管,給大家換上。
當好“主心骨”,做好“監督員”。75歲的張福祥,雖然已經退休,但作為村里監委委員,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還是要操心,村東頭那段路還沒修上,張福祥一直惦記著。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牛建波告訴他,快過節了,工人少,國慶節過了,就開工。
這就是張福祥,不管在什么位置,為大伙的事,他有一分光發一分熱。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畢瑋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