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參的鑒別一直是困擾行業規范化、標準化發展的“卡脖子”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由長春中醫藥大學牽頭,會同長春光機所等8個單位展開了聯合攻關,日前取得階段性成果——推出野山參智能分級輔助鑒定系統(V1.0)。
野山參智能分級輔助鑒定系統是利用高光譜成像技術(HSI)結合智能機器學習算法,對野山參特征圖譜進行數據采集,依據《野山參鑒定及分等質量》(GB/T 18765-2015)國家標準相關指標和“五形六體”,找到不同參齡、等級的光譜差異敏感區域(ROI)及導致光譜差異的表面關聯分布特征,通過智能學習,優選出預測模型并建立鑒定方法,從而對野山參實現客觀無損的鑒定。
在1個月的系統開發期間,整個項目組研究人員發揚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自籌項目經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赴我省通化、白山、延邊等主產區開展樣本采集工作,最終建立起1個包含13084棵野山參數據的樣本庫和2個數據庫,制造了1臺工程樣機,設計出1套操作鑒定軟件,制定了1套“野山參智能鑒定系統分等實施細則”,最終實現了對野山參參齡、等級及規格的智能判定,鑒定結果可信并可輸出鑒定證書。
野山參智能分級輔助鑒定系統開發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是長春中醫藥大學立足學校人參科技創新基礎和比較優勢,積極推進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吉林省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具有種植人參的天然優勢。一直以來,我省高度重視人參產業發展,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為了更好地為人參研究、人參產業發展助力,今年8月,長春中醫藥大學組織專家團隊研究制定了《長春中醫藥大學推進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措施》,成立推進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和戰略專家小組,以及科研攻關、科普宣傳、校企合作、攻關任務考核、管理工作考核督查等5個相關工作專班,確定野山參智能分級輔助鑒定系統開發、野山參核心功效物質基礎研究、野山參參齡檢測生物芯片研發、人參種子篩選和粗加工智能設備研制、人參中藥新藥研究、人參大健康產品研發、人參膳食產品研發推廣、人參文化建設及科普宣傳等19項重點工作任務。
同時,學校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優勢和人才智力優勢,以承辦第三屆世界中醫藥科技大會為契機,聚焦吉林省人參資源稟賦,召開人參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行業內人士圍繞人參良種繁育、科技創新、產業振興、文化建設、產教融合等展開研討,為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乘著我省人參產業快速發展的“東風”,長春中醫藥大學人參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持續引領我國人參產學研結合研究。10余年來,學校累計承擔人參科學研究項目325項,其中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3項、省部級項目113項;近3年來,學校發表的人參研究領域中文論文數量位居國內第一、SCI論文數量位居國際第一;獲得人參專利31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制定修訂人參地方炮制規范6項;已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一批人參科研成果成功轉化落地,牽頭完成人參食用安全性評價研究,推動人工種植人參進入新資源食品,為吉林省人參產值逐年遞增提供重要支撐。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李卓林 本報記者 張鶴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