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核素病房的微信群中,一條語音消息打破了寧靜。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做一件有趣的事情——每人做一束插花,寓意‘柿柿如意’,希望大家這次住院后疾病全無,好事相伴!”這是核醫(yī)學科護士王麗波的倡議。屏幕另一端,患者們一邊聽著她的講解,一邊翻看群里剛剛發(fā)出的插花教程視頻。
對于核素病房的患者來說,類似的活動既新鮮又特別。張阿姨低頭認真擺弄著塑料枝條,這是她入院以來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這里和普通病房不一樣,醫(yī)生和護士不能陪在身邊,開始的時候真有點難熬。”張阿姨說。
核素病房因放射性核素治療的特殊性,患者大部分時間都處于相對隔離狀態(tài),醫(yī)護人員只能通過防護電話進行有限的交流。“這種封閉感對患者來說可能是另一種‘無形的病痛’,”核醫(yī)學科主任趙銀龍解釋,“我們想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患者有更多心理支持,緩解孤獨和焦慮。”
活動剛開始時,患者小王還覺得有些尷尬,不知道該怎么動手,但看到群里年長的“甲友”分享的作品,他也忍不住想試試,在群里詢問“這個怎么編更好看?”張阿姨說:“放松點,隨便編,這就是開心的事。”
這一互動,被王麗波看在眼里,她分外高興:“這樣的交流對他們來說,比完成一件作品更重要。”
活動中,患者們通過作品的創(chuàng)作,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的說起初診時的恐懼,有的聊到治療后的希望。
活動的背后,凝聚著核醫(yī)學科的良苦用心。盡管隔離的治療環(huán)境有嚴格規(guī)定,但趙銀龍一直強調,不能因為物理上的距離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醫(yī)學人文關懷的理念,讓我們更加注重傾聽患者的感受。這不僅幫助患者,也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患者的就醫(yī)體驗。”
趙銀龍說,策劃這一活動之初,考慮到有些患者可能并不熱情。“是不是有些人會覺得,插花、做手工這些事能有什么用?”但隨著活動的開展,看到患者們積極主動的反饋,核醫(yī)學科團隊更加堅信,這不僅僅是一項活動,更是打開患者心扉的鑰匙。
活動結束后,患者小王捧著自己的作品說:“我覺得,雖然我們和醫(yī)生隔著玻璃,但他們真的在關心我們。這讓我心里很踏實、很感動。”隔離病房的玻璃墻內,醫(yī)護人員向他豎起大拇指。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張?zhí)礅?實習生 范洋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