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四平玉米節開幕式。李坤 攝
吉林鹿司令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鹿茸保健酒智能灌裝車間。
四平旗幟廣場落成于2021年,象征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揚旗幟,奮勇前進”。 李坤 攝
2月初春,四平大地再掀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熱潮。幾年來,四平市廣大干部群眾牢記殷殷囑托,切實把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科學指引轉化為加快推動全面振興的強大動力,用新擔當、新突破、新作為交出優異答卷。
黑土地保護提檔升級——
“四平方案”成為國家樣板
圍繞治理、保護、利用,四平打出了“立法保護、專項監督、科技會戰、示范推廣”等一系列精準有效的組合拳,在全國率先創建了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示范區,為全國黑土地保護提供了“四平方案”。
目前,全市耕地質量綜合等級3.77等,比全省平均高0.69個等級,比全國平均高0.99個等級。糧食穩產增產能力持續增強,2024年四平糧食總產達98.02億斤,單產穩居全省第一位。
高位統籌推進。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全市各地全部建立專門機構,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專責監督、部門各負其責”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格局。2023年在全省率先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專項監督,由市紀委監委牽頭成立專項監督工作組,梳理67個量化監督指標,發揮“1+9”監督工作機制作用,釋放“黑土地保護紅線不容觸碰”的強烈信號。
堅持綜合施策。2024年,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東北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94.7萬畝,同2020年相比增長120%。全市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達624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面積80.5%。建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109個、耕地質量調查評價點1103個,實現監測網絡全覆蓋。持續加大秸稈全域禁燒和科學離田力度,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7%,同2020年相比增長2.15%,全省唯一一個科普教育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落戶四平。
筑造產業平臺。建設中國黑土地保護農機產業創新示范基地,解決農機農藝適配問題,目前已發展到第8代產品,累計投放進入市場2萬余臺,在全國10個省區廣泛應用,完全可替代進口產品。全域打響“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連續10年舉辦“梨樹黑土地論壇”,成功舉辦兩屆中國北方(四平)農機展銷會,現場銷售農機3000多臺(套),銷售額達2.72億元。
因地制宜總結推廣“梨樹模式”,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中國化、示范體系化、應用區域化,打造黑土地保護利用“梨樹模式”升級版典型經驗獲國務院通報表揚。在全國首創以秸稈覆蓋免耕種植、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種植、秸稈覆蓋壟作種植、高留茬壟側栽培種植4種方式為主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將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糞肥菌酶協同生態還田等融入“梨樹模式”,形成了更加節本增效的“4+X”新模式。目前,全市推廣面積已從4年前的366萬畝發展到623萬畝,實現了適宜地區全覆蓋。在東北4省區建立示范基地100個,輻射帶動保護性耕作面積8000萬畝。
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國家黑土地農業現代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相繼落戶中國農大吉林梨樹實驗站,每年有30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50多名碩博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先后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50余項,引進“863”“973”重大課題和重大項目22項。
創新打造“院士工作站+科技聯盟+科技小院+推廣站+示范戶”五位一體模式,建立技術微信群,開展科技大講堂,舉辦專家訪談節目,錄制技術專家講座,形成了引領全市、各有側重、層次鮮明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網絡。大力實施黑土地保護技術示范“111”工程,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技術示范體系,建立300公頃現代農業生產單元45個,在雙遼市建設2個萬畝保護性耕作提檔升級示范區,構建起覆蓋全域的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體系。目前,已在東北4省區建立試驗示范基地100個,輻射帶動保護性耕作面積8000萬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
規模經營闖出新路徑
四平市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等專項行動,打出“示范創建、服務提升、政策扶持”組合拳,成功打造土地托管、帶地入社、數字農業等典型模式,為全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探索合作化道路方面,示范引領、量質并舉,規模經營闖出新路徑。四平采取政策支持、金融扶持、培訓指導、示范創建等一系列硬措施,逐一打通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等堵點難點,涌現出了韓鳳香、盧偉等一批優秀合作社帶頭人。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到6623個,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80.52%。
多角度提升服務質量。大力扶持合作主體項目建設,采取貸款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近兩年累計落實扶持資金7452.5萬元。全面落實“一鄉兩名、一村一名”專職輔導員制度,建立健全運行章程、項目申報等機制,持續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建立示范主體基礎數據信息庫,實行動態更新、集中管理,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精準服務。積極搭建對接平臺,4832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部門對接,累計獲得信貸融資9.66億元。
創新合作發展模式。推廣集中流轉土地經營模式,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28.1萬公頃。雙遼市加禾、伊通縣金輝等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幾百公頃,多的達到近千公頃,已成為土地規模經營主要模式。推廣生產托管服務經營模式,全市土地托管面積達19.2萬公頃,對小農戶土地實行全程托管或對單一農事環節托管,解決了小農戶“種地難”問題。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擦亮黨性教育品牌
四平市牢記囑托,切實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好,擦亮“四戰四平”紅色黨性教育品牌,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2021年4月,四平干部學院以在四平市委黨校加掛牌子的方式成立。2022年10月底,四平干部學院順利通過中央組織部黨性教育干部學院辦學質量評估,成為中組部備案的全國72家黨性教育干部學院之一,并更名為吉林四平干部學院。作為干部黨性教育基地之一,學院深度融入吉林省“一校六院”統籌聯建工作體系,以“四戰四平”紅色資源為核心,系統化布局、聯動式共建,推動形成以四平為圓心、輻射省內全域的紅色資源教學網絡,將學院培訓對象的學習“菜單”,拓展至全省乃至全國。
自“一校六院”統籌聯建工作體系建立以來,吉林四平干部學院接待院校間培訓班次175余期,培訓15933人次,凸顯“一校六院”統籌聯建工作骨干作用,為增強我省干部教育培訓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院集中整合并高效利用各縣(市)區紅色資源,構建起整個四平地區黨性教育體系,實行全市資源“一盤棋”戰略。堅持“三色聯動”發展布局,開發“五大版塊”課程體系,運用“七位一體”教學模式,打造出“13條線路”。
在“三色聯動”發展布局方面,學院開發出適應形勢需要的四戰四平“紅色”課程、農業農村“綠色”課程、四平地方“特色”課程176節,體現了新時代創新理論的先進性,展現了四平紅色歷史文化的深厚度,呈現了新時期四平深入發展的獨特性,形成“三色聯動”教育矩陣。
在“五大板塊”課程體系方面,學院統籌現有優質課程,打造了一批門類齊全、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特色鮮明的黨員教育培訓課程,形成包含“黨的理論課+黨性教育課+紅色教育課+地方特色課+能力提升課”在內的“五大板塊”課程體系。通過差異化設計教學單元和模塊,提高供需匹配度,幫助學員填空白、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黨員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七位一體”教學模式方面,深入挖掘“四戰四平”革命英雄主義歷史資源,完善以“傳承英雄史、再鑄英雄魂”為主題的紅色黨性教育項目,靈活運用理論教學、現場教學、訪談教學、體驗教學、沉浸教學、影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模式,打破以往枯燥的講授式培訓方式,借助聲光電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將平面的“四戰四平”歷史,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立體化還原,既引發思考、啟迪智慧,又使紅色、綠色、特色資源動起來、“活”起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學院精心設計的市內線、東線、南線、西線、北線等13條精品現場教學線路,全面呈現了四平“紅色、綠色、特色”三色文化脈絡,其中,紅色線路7條、綠色線路2條、特色線路4條,將市域內的教育培訓資源點位串起來,將點連成面,極大豐富了黨性教育內容,有力提升了教育培訓效果,學員對課程滿意度測評始終保持在98%以上。“我們仿佛置身其中,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人民軍隊不屈不撓、敢打必勝的戰斗精神。我們要銘記歷史、砥礪前行,以堅如磐石的信念,提升新時代新征程的戰斗力!”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體育學院教師代表說。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本報記者 崔維利 袁松年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