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萬物復蘇,在吉林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征程上,我們以自然為摯友,秉持和諧共生的理念,如同春風輕拂綠野,踏出一條滿是鳥語花香、稻浪翻金、參香果豐的綠色發展大道。讓吉林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蓬勃的綠意中開花結果,奔騰不絕的鴨綠江、川流不息的圖們江,盤桓著“醉”美邊境公路G331吉林段,煥發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春韻“吉字號” 特產好風光
本報記者 馮超
時下,白山松水間,春寒料峭,長白山脈的廣袤山林之中,一棵棵“冬藏”的人參,在驚蟄過后,靜待“春發”。
人參,自古以來便是“百草之王”,而吉林作為我國人參的主產區,人參產業更是實現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我省把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小切口”,攻克了人參賣成蘿卜價、參齡精準鑒定難、林下山參納入醫保難等問題,如今的吉林可以說是“參”意盎然、“參”機無限。
人參產業涉及藥用、食用、化妝品、保健品、生物制品等多個行業領域,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是我省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之一。
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3月5日,位于長春市中韓示范區的藍科醫美科學技術(吉林)有限公司,正在加緊研發基于“人參半乳糖醛酸寡糖”這一核心功效原料的化妝品。據悉,“人參半乳糖醛酸寡糖”是國內第一款人參來源的化妝品新原料,于1月8日在國家藥監局備案成功(國妝原備字20250001)。公司副總經理曹原介紹,區別于以往化妝品中的人參提取物,該成分是公司聯合糖復合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歷時3年研發成功,其既具有酸類原料的祛痘、控油功能,又兼具了糖類原料的修護、舒緩功能,是一種全新的“養膚酸”,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公司已經加緊投入生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藍科公司有20多年的歷史,企業人參系列護膚品均自行研發,用好用足了吉林人參的原料優勢。
人參產業需要創新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的全產業鏈條,讓科技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發展精深加工,進一步提高特色產業的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附加值,以保證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人參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我省特色產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我省將借鑒人參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用擦亮人參“金字招牌”的辦法,發展梅花鹿、林蛙、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推動改革向“大縱深”推進。
我省充分利用長白山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林蛙、梅花鹿、食藥用菌等養殖、種植和精深加工,大力開發系列保健品、食品、化妝品,打造“吉字號”品牌,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把“土特產”打造成農民致富的“金鑰匙”。
春潮涌動G331
本報記者 馮超
春風拂過,萬物復蘇。驅車行駛在G331國道吉林段,1437公里的蜿蜒公路,猶如一條游龍,穿梭在長白山腹地,串聯起216個邊境村。沿途,冰雪消融,江水奔騰,各地豐富多樣的特產,與錯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幅生機勃勃的鄉村畫卷。
G331國道,這條被譽為“最美邊境公路”的交通大動脈,正在加速建設中。吉林段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途經通化、白山、延邊等地的多個邊境縣市。今年春季,我省以G331國道建設為契機,以“一通”帶“百通”,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鄉村全面振興和興邊富民、穩邊固邊,讓這條邊境公路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致富路”“幸福路”。
驚蟄過后,琿春市板石鎮孟嶺村又開始忙碌了起來,全村500多公頃的蘋果園要做好春季的管護。孟嶺村位于圖們江畔,與朝鮮隔江相望,是一個典型的邊境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孟嶺蘋果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晝夜溫差大,充足的陽光、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使這里的蘋果個頭大、甜度高、口感好,營養豐富。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孟嶺村年產蘋果1萬噸,產品遠銷各地,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含硒蘋果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集農業體驗、民俗文化、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休閑游,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全面打響孟嶺蘋果品牌。
“春季除了農事,我們還要籌辦‘蘋果花’節,到那時候來打卡賞花的游客漫山都是!”孟嶺村黨支部書記姜東珍介紹說,近年來,孟嶺村依托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每年蘋果樹開花的時候和金秋收獲季節,村里都會舉辦蘋果花節和采摘節,將“孟嶺蘋果”與當地民宿旅游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暢通的公路、美麗的村容村貌、明艷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孟嶺村成為處處皆景的美麗村莊,從春季開始,就開始吸引自駕游客來游玩體驗。
春潮涌動,萬象更新。G331國道吉林段,正為邊境地區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邊境村農文旅產業緊密結合,拓展就業空間、增加邊民收入、集聚邊境人氣,對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有著重要作用。從集安市鴨綠江萬畝油菜花海,到候鳥云集的琿春敬信濕地,從醇香濃郁的冰葡萄酒到水中活化石鱘鰉魚,掠過森林江河,俯瞰田野山巒,“G331醉美邊境村”的生動圖景,在這條美麗的邊境公路上升騰。
“吉”美生態入畫來
本報記者 陳沫
早春三月,汪清縣大興溝鎮紅日村的老白榆樹靜靜佇立,它高大挺拔、枝干蒼勁,正積蓄力量發芽展綠。
這棵榆樹樹齡約200年,樹高15米多,曾受土壤貧瘠、立地環境較差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古樹枝葉稀疏,整體長勢衰弱,病蟲危害嚴重。
去年,我省林業部門為保護古樹名木開展了搶救復壯工作,這棵榆樹是搶救復壯的古樹之一。經過專家的綜合分析和研究,為這棵榆樹制訂了詳細的復壯方案。如今,老榆樹重煥新生。
守護古樹,是我省呵護綠水青山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我省全面推進“綠滿山川”森林植被恢復、“林廊環繞”防護林建設、“水草相依”草原濕地保護修復、“城鄉一體化”綠化美化等林草濕重大生態工程,生態保護成效不斷提升。
2024年,吉林林草交出一份厚重的生態答卷:全省高質量完成生態修復任務296.13萬畝,遠超年度計劃48%;“三北”攻堅戰完成74.28萬畝、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完成16.3萬畝,均超額完成任務;古樹名木保護實現散生古樹“一樹一牌”,啟動古樹名木搶救性保護復壯,古樹名木煥發新生機;“吉祥森林四庫”實施方案穩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意見率先出臺;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成效顯著,從167個整合為125個;全省連續44年無重大森林火災;野生動植物保護成效顯著,野生東北虎、豹數量分別增長至70只、80只左右。
東眺吉林,層巒疊嶂、森林滴翠、虎嘯山林;西望吉林,平原無垠、草甸成片、鶴舞長空;中瞰吉林,沃野千里、青紗成帳、稻米飄香……作為我國北方地區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吉林的森林、草原、濕地總面積達1033萬公頃,覆蓋吉林一半以上的國土,日益濃重的綠色,舒展出一幅遼闊壯美的生態畫卷。
以綠為底,吉林正穩穩落筆,奮力書寫一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態答卷。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