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15 話題第N次霸榜熱搜時,我們正嚼著“零添加”預制菜,在直播間“最后3分鐘”的倒計時里瘋狂拼手速——這個全民打假日,早從曝光黑心作坊的正義現場,變成了人性欲望的魔幻現實主義展演。而我們也早已從舉著橫幅的“維權小白”進化為手握顯微鏡、熟讀《反詐寶典》的“鈕祜祿·人間清醒”。
從直播間兵法級砍價到二手平臺“摳門藝術家”養成記,從為LOGO掏空錢包到為治愈emo氪金,消費早不是簡單的銀貨兩訖。你看《年會不能停》里打工人用山寨年貨糊弄領導,比《甄嬛傳》宮斗還精彩的省錢攻略,正在每個支付密碼里上演現實版《饑餓游戲》。
當購物車變成當代人的情緒收容所,當算法比親媽更懂你的深夜沖動——我們到底在為什么買單?
答案或許藏在《裝腔啟示錄》里那個假包撐起的面子里,在《繁花》至真園天價包間的人情江湖中,更在每個被“買它”治愈又刺痛的時刻里……
韭菜的覺醒
《狂飆》里高啟強用一碗豬腳面收服人心的名場面,恰似消費主義的隱喻:食物異化為符號,溫情包裹著算計。現實中,這碗面的化身可能是直播間里“家人們的專屬福利”,或是便利店貨架上標注“0糖”卻暗藏代糖的飲料。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消費者早已不是待割的韭菜,他們左手握著《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揭露的“計劃報廢”黑幕,右手用“七天無理由”反殺大數據殺熟,購物車儼然成了“科學試驗田”——有人帶著成分分析APP逛超市,逐字解碼配料表;有人用《甄嬛傳》彈幕式幽默反嘲套路,笑稱“安陵容用舒痕膠就是古早PUA教程”。
這種覺醒在影視與現實的雙重鏡像中愈發鮮明。《漫長的季節》里王響追兇二十年的執念,像極了消費者在維權路上的較真:上海某黃金首飾店用“置換規則迷霧”收割顧客,大連海鮮市場的“鬼秤”被民間偵探式博主曝光,皆是現實版的“真相追擊”。
情緒經濟學
《你好,李煥英》上映時,玻璃汽水瓶銷量暴增。人們買的不是懷舊,而是一瓶“穿越時空擁抱媽媽”的安慰劑。這種情緒消費的巔峰,或許早在《流浪地球2》周邊眾籌破億的夜晚就出現了,科幻迷支付的不僅是模型錢,更是為末日危機預繳的“安全感眾籌”。
影視作品早已參透情緒定價的玄機:《隱入塵煙》中馬有鐵手砌泥磚房,彈幕里“精算師們”忙著換算“北上廣房貸立省300萬”;《去有風的地方》讓大理民宿預訂量激增,觀眾在許紅豆的躺平哲學里眾籌“精神月供”。
而現實中的商家,正把情緒價值玩成“障眼法”。直播間里“原價899特惠99”的白酒實際日常價僅89元,精準拿捏著《“騙騙”喜歡你》式的荒誕邏輯:我們明知是戲,卻甘愿為片刻歡愉買單。
當物質極大豐裕,“低欲望消費”反而成了最奢侈的哲學,就像都市人對照《最大的小小農場》,在陽臺用智能種植箱經營“五分鐘田園牧歌”時,我們不禁感慨,這些角落里的生活革命,何嘗不是對工業化體系的溫柔反抗?
為告別續費
《三悅有了新工作》中,趙三悅陪伴白血病患兒登上摩天輪,用一場詩意的云端對話消解了死亡的冰冷感,將告別轉化為一場關于生命循環的童話;《人生大事》的莫三妹用煙花送別父親,炸裂的星火替代了天價墓地;《非自然死亡》里三澄醫生為死者佩戴假面舞會面具,留下生命最后一頁裝幀……
在光影的世界里,我們學會了用另一種方式去理解告別,不再盲目追求消費主義定義的“完美謝幕”,而是學會了用情感的溫度去填補物質的空洞。
《流浪地球》中保存人類文明的數據硬盤,映照著現實中年輕人用AI復原逝者親人音容的實踐;《尋夢環游記》的“終極死亡”寓言——當世上無人記得你時,靈魂才會消散——則讓年輕人甘愿為智能手環里的那句“回家吃飯”終生續費。
從煙花綻放到數據云端,從假面舞會到萬壽菊花瓣橋,當代年輕人正用光影靈感重構死亡消費——
不再為恐懼買單,而是為那些“記得”的瞬間付費;拒絕為天價墓地買單,但甘愿為“好好告別”支付溢價。
小馬說:
當直播間里“明星同款”轟炸屏幕時,我們買的不是商品,而是對理想人設的短暫租賃;當深夜清空購物車時,刪除的不是訂單,是對焦慮的臨時截屏。
是荒誕現實催生了人間清醒:個別地區用區塊鏈追蹤黑心商家,B站鬼畜區讓虛假廣告“社死”,小紅書博主手撕“粉紅稅”套路——這屆消費者不再是待宰羔羊,化身“人間質檢員”的他們明白:花20塊買奶茶不是剛需,是給疲憊生活的急救針;攢2個月工資看演唱會不是浪費,是對996生活的溫柔起義;全紅嬋“丑魚拖鞋”的意外爆單,戳中的不是審丑狂歡,而是對“去班味”自由靈魂的集體共鳴……
當我們心甘情愿打開付款碼聽到“滴”的一聲時,支付的何嘗不是通往“向往的生活”的過路費?
當我們拆開每一個帶著期許的快遞包裹時,盒子里裝著的何嘗不是那個渴望自由、拒絕被定義的“未被馴服的自己”?
消費主義的魔鏡終會破碎,映照出我們最本真的模樣:那個會為流浪貓駐足、被晚風撩動心弦、在菜市場煙火氣里觸摸生活肌理的自己,才是值得永遠買單且回購的“限量款”。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璐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