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龍井市三合鎮三合村,陽光灑滿曠野,11棵大葉黃楊舒展著蒼勁的枝干,在湛藍的天幕下勾勒出遒勁的剪影。村委會辦公室里,駐村第一書記楊方乾正與村民討論著民宿改造方案;不遠處,西部計劃志愿者韓仔鈺和同伴們研究著創新咖啡新產品的規劃……古樹無言,卻見證著一代代“守邊人”扎根邊疆熱土,奏響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交響曲。
紅色傳承:守碑人的精神接力
青山埋忠骨,萬世傳英魂。龍井市三合鎮清泉烈士紀念碑,鐫刻著一段段沉重的歷史。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守碑人李銀基用腳步丈量著紀念碑前的每一寸土地。
1964年,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在當時的三合鎮清泉村建成,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李銀基年僅32歲,便主動請纓成為守碑人,并自發組織村里30多名黨員干部守護墓碑。這一守,就是兩萬多個日夜。
村干部、扶貧干部、軍警干部、鄉鎮干部……在李銀基的影響和帶動下,接力守碑的隊伍逐漸壯大,并在邊陲小鎮掀起了宣講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熱潮。如今,清泉烈士紀念碑,已成當地村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2022年12月16日,李銀基老人走完了他平凡而又厚重的一生。三合鎮黨委、吉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三合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竇常龍主動接過守碑人的接力棒,繼續守護英烈忠魂。
守的是碑,傳承的是精神!各族兒女皆頑強地扎根在邊境線上,像古樹一樣守護著腳下的土地,傳承著紅色基因。
古樹新芽:“第一書記”的振興藍圖
“依托村里的資源稟賦,我們打算發展旅游產業,向包保單位申請44萬元幫扶資金,盤活了這處300平方米的閑置房屋,修建望江閣服務中心,內設鄉村振興展館、電商直播間、咖啡廳等,提升游客體驗感。”三合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方乾一邊說,一邊快步踏上臺階。他指著二樓的那4間民宿介紹:“游客來了,可以在這里休息。”
2023年8月,楊方乾來到位于中朝邊境線的三合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啟了一心撲在建設、全力為民謀福祉的駐村生活。
楊方乾與村“兩委”成員反復研討后,明確了以發展旅游產業和農特產品種植為核心,提升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培育文明鄉風的發展思路。他充分發揮第一書記橋梁作用,向包保單位、政府職能部門爭取幫扶資金共計980萬元,僅一年半時間,實施了網紅打卡地——“太空艙”民宿、蘋果梨冷庫改造升級等項目。
在他的推動下,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0年的38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127萬元,村民人均增收2900元。
“鄉村振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方向對了,路就會越走越寬。我相信,在古樹的見證下,三合村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在陽光下,楊方乾的笑容格外燦爛。
青春逐夢:志愿者的“流量密碼”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很多心懷夢想的有志青年聚集在一起,為三合鎮這片土地注入了更多青春動能。
初見韓仔鈺,這個來自安徽的26歲女孩,眉宇間透著同齡人少有的沉穩,言談舉止中流露出干練與從容。
“三合村地處G331國道沿線,是展示邊疆風貌的窗口。”韓仔鈺說,她曾于2020年至2022年期間參軍服役,退役復學后來到這里,希望能以志愿者的身份繼續奉獻青春。
韓仔鈺與同伴們學習全國各地走在振興前列的鄉村經驗,啟動了發展農村電商的計劃,幫助當地開展特產蘋果梨的直播,從而打開線上銷路。
既能保護好古樹名木,又能打造邊境亮麗風景線,可謂一舉兩得。由此,古樹咖啡驛站項目應運而生。
“古樹講述守邊史,咖啡承載戍邊情。”韓仔鈺站在古樹旁,眼神堅定而明亮。她說,“我們將融入朝鮮族文化元素,推出米酒咖啡、松茸咖啡等特色產品,希望通過文旅融合的嘗試,帶動邊境村經濟發展。”
在三合村,像韓仔鈺這樣的“店長”并非個例,還有28名大學生志愿者扎根邊境鄉村,并肩負起巡邊護防的重任,他們以熾熱初心書寫著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從守碑人的精神接力到全體村民的共同奮斗,從第一書記的振興藍圖到志愿者的青春逐夢,三合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堅守的力量。正如三合村黨支部書記劉在勝所說:“黃楊樹,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無數邊境人民無怨無悔、守邊固邊的象征。”
如今的三合鎮,打造紅色教育基地,串聯起民族團結示范村和邊境旅游線路,通過黨建引領、文化賦能釋放發展潛力。三合鎮的生動實踐折射出了龍井市邊疆穩固、產業興旺、民心交融的時代新景。
夕陽西下,古樹的影子愈拉愈長,與村莊、界江連成一片,恰如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壯美畫卷,在新時代的春風里徐徐鋪展……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代黎黎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