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吉劇《桃李梅》登上舞臺的65周年。今年元宵節期間,這部吉劇“經典中的經典”再登舞臺,點燃觀眾的熱情。歷經數十載,吉劇《桃李梅》不僅成為吉林地域文化的鮮活符號,更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
吉劇成立的“奠基之作”
吉劇的誕生,源于東北二人轉的深厚土壤,而《桃李梅》就與吉劇的歷史緊密相連。1959年,實驗劇目《藍河怨》拉開了這一劇種的序幕,1960年1月,《桃李梅》首演,幾天后,吉劇正式命名。這部名滿全國的劇目清晰地展現出了吉劇詼諧、生動、通俗、喜慶的特色。
《桃李梅》中角色眾多,行當也十分豐富。如溫柔可人的青衣“玉李”、嬌俏聰慧的小花旦“玉梅”、滑稽諂媚的文丑“趙運華”、懦弱隱忍的須生“袁如海”、精明果敢的老旦“封氏”……這些經典角色不僅深入戲迷心中,豐富了吉劇的表演體系,也為后續吉劇劇目中一些角色的塑造提供了范式。
吉劇的重要演出陣地——省桃李梅大劇院,也是以這部劇目命名的。這里不僅持續演出著這部吉劇的“奠基之作”,也上演著一部又一部吉劇的新作品,培養著一位又一位吉劇的接班人。
走向全國的“自信之作”
吉劇《桃李梅》以袁家三姐妹智斗貪官、追求幸福為主線,劇情緊湊、語言幽默、音樂靈動、唱腔豐富。自首演以來,該劇累計演出近4000場,被全國20多個劇種移植改編,還被拍成戲曲電影,并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
2013年,吉劇《桃李梅》進行全國巡演,在廣東、海南、福建、浙江、江蘇等地演出近40場;
2016年,越劇、秦腔、評劇、河北梆子、閩劇等10個地方戲曲劇種齊聚春城,“一劇多聲”同唱《桃李梅》;
2021年,該劇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復排計劃重點扶持作品”;
2023年,該劇與遼劇《龍鳳鏡》、龍江劇《荒唐寶玉》等近十種藝術形式的經典劇(節)目,同時亮相“東北地區地方戲曲演出季”;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重點傳統(經典)劇目復排計劃名錄》,該劇入選其中;
……
這一樁樁、一件件,一次又一次證明了這部吉劇“里程碑”式的劇目恒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它承載著吉劇藝術的精髓,凝聚著吉劇人的藝術智慧,見證著黑土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始終向人們傳遞著真善美的價值觀。
常演常新的教學藍本
吉劇的傳承離不開代際接力。不久前,吉劇《一夜皇妃》復排首演,省戲曲劇院吉劇團團長張思光再次強調了劇團“以戲代功、以演代練”的傳承方式。而在吉劇數十年來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桃李梅》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學藍本。
為了更好地發揚吉劇藝術、培養吉劇傳承人,省戲曲劇院在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下,舉辦了為期1個月的“吉劇《桃李梅》青年表演人才培養”項目。培訓過程中,鄔莉、李松橋、肖漢臣、安靜芳、梁學華、李占春、郭培利、侯為民、馬士杰、劉巧云、初桂芝11位吉劇名家名角通過一對一教學、公共授課等方式,對來自全國11個專業院團,涉及評劇、京劇、吉劇、晉劇、龍江劇、遼劇、湘劇、彩調劇等劇種的15名學員,進行了教學。
正如吉劇“不離基地,采擷眾華,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方針一樣,這次培訓打破地域和劇種限制,使學員博采眾長、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這部劇目不僅是專業戲曲演員們爭相學習的范本,也是藝術院校開展戲曲教學的寶貴資源。2024年6月,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排演該劇。回顧從排練到登臺的過程,本次演出的導演劉巧云表示:“這部劇目人物眾多、角色眾多、行當眾多,對缺乏舞臺經驗的學生來說比較難。指導老師們下了很大功夫,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唱腔、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事無巨細地對學生們進行了指導。”這場演出的演員團隊包含了該校戲曲學院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劇目中,學生們得到了高效的學習與實踐。
歷經65載歲月沉淀,吉劇《桃李梅》這個吉林特有的文化符號,在傳承與創新的雙軌上,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著源源不斷的力量。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裴雨虹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